未来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家乡的方言教案
《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准备
1、 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
2、 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3、 家乡地方戏曲或方言节目录音录像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明确利弊
1、 教师播放用家乡方言表现的各种节目录像导入,引导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交流谈话:同学们,我们是哪里人?是否喜欢家乡的方言?谁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大家说方言时有什么感受?
3、 学生交流,体会家乡方言的特点。
4、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5、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家乡人与方言的关系:方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根植于家乡人的生活,带来家乡人相互交流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欣赏方言节目时的痛快感和认同感。这是方言对人们生活中有利的一面。
6、 引导学生交流说方言在生活中有什么不便的地方。
7、 师生共同归纳:方言不得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活动二:辩论会:方言与普通话哪个好
1、对比方言与普通话
(1)教师引导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家乡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擦亮眼睛教案
第8课《擦亮眼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树立学生反对迷信、破除迷信的决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2 .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语言表达和道德辨析能力。
3.认知
知道迷信的危害,反对迷信。懂得科学才是可信的。
[教学准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材料:浸过姜黄的黄裱纸、碱水、刀、白水等。
生调查周围生活中的迷信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揭题
都说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透世间一切妖魔鬼怪,瞧!他来了!(课件出示孙
悟空飞来)
今天,我们也学学孙悟空,擦亮眼睛,来瞧瞧我们身边的一些事。
二、 观察生活中的迷信现象
1.课件出示:一位老奶奶正指着月亮告诉孙子说:那是天狗在吃月亮。
提问:老奶奶的话你相信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有学生知道这种说法是迷信,这其实是月食现象。
请教孙悟空,课件演示:孙悟空讲解月食的形成。
2.课件出示:小同学揉着眼睛说:“左眼跳灾,右眼跳财。”
提问;小同学的话你相信吗?学生讨论,讨论后同样请教孙悟空,得出眼皮跳是
因为眼睛周围肌肉疲劳所致。
3.师指出:像以上这种盲目相信一些事物,特别是神仙鬼怪的,就是迷信。
提问:说说我们平时周围有哪些迷信现象呢?
生畅谈迷信现象,(照妖镜、见蜘蛛、念佛、烧元宝、门上贴符、家有大仙、关亡、吃香灰等)师借机引导、点拨。
4.过渡:迷信也带来不少危害呢!请大家听故事《迷信害死人》,然后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
5.总结迷信的危害。
从同学的回答,从课后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迷信的危害还真不小呢,小组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7课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教案
第7课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教学目标】
认 知:1、知道有关诚信的故事。
2、知道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情 感:1、对讲诚信的人产生信赖、崇敬的思想感情。
2、从内心里渴望自己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行 为:1、教育学生努力做到诚实,讲真话,遵守诺言。
2、学习、评比、竞赛不弄虚作假。
【教学准备】
电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诚信奖章图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仔细听《凡卡的故事》。
2、设境:点击:《凡卡的故事》。
3、引导:看了这个故事,有人说:“这是做游戏,不必当真。凡卡早就该走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认为凡卡可以离开的同学站着,认为凡卡不可以离开的同学请坐在那儿。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点击:小小辩论台)
4、学生自由讨论。咱们先讨论讨论,待会儿,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5、双方各自说理由。走,原因:
留,原因:
6、小结:刚才双方代表发言都很精彩!他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7、启发:同学们,凡卡离开有离开的理由,不离开有不离开的道理。那故事中的凡卡是怎样选择的呢?(在军官的命令下才离开)
(1)你猜想:这时候的凡卡心情会怎样呢?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6课 抄袭害了谁教案
第6课 抄袭害了谁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学生中发生的抄袭事例,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是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前准备:
让有关学生将p31-32页上的连环画改编成小品《沉重的书包》,并排练表演。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小品导入,揭示课题。
1、看小品《沉重的书包》(选择学生根据书本p31-32故事《沉重的书包》排练。)
2、想想说说:
(1)金宇为什么要去抄袭?
(2)金宇抄袭别人的答案时,他又为什么要犹豫呢?
(3)为什么金宇感到这只新书包会这样沉重?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办?
3、师述:金宇为了得到一只新书包,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抄袭了同学的答案。(相机板书:抄袭)他虽然背上了新书包,却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感觉感到自己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而不诚实的人是让人看不起的。同学们,在不会做题目时,我们该不该抄袭呢?抄袭害了谁呢?
二、 阅读体会
1、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我的作文》
2、思考:为什么李诚的作文能得高分,却不会写信呢?
3、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如果不是自己的真是成绩,对自己的成长、对社会都是没有意义的。
4、读故事《马玉奇失去了什么?》。
5、读后思考:
(1)马玉奇真的考了好成绩为什么没有人相信她呢?
(2)她失去了什么?
(3)马玉奇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同学们的信任?
(4)从马玉奇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抄袭作业的同时,自己的人品也沾上了污点。
6、再问: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读了《马玉奇失去了什么?》你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2课 真正的友谊教案
第2课《真正的友谊》
教材简析:
交友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发展起来的。交友的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课程的实施,意在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欢乐、负责、有爱心的生活。
现在孩子生活在家庭的“绝对中心”,自我中心倾斜,而四年级的孩子处于一个交友的关键时期。为了他们的生存需求,迫切需要对儿童进行结交朋友的引导。教材重视了生活中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年龄阶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有关友情的事例,引导学生回顾、体验自己所结识的朋友,获得的友谊。学会再日常生活中通过辨析、思考,慎重地交友,获取交友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标准,逐步学会把我自我,初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讲述故事《伟大的友谊》
2.听后回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3.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事处处为对方着想,在漫长的时间内,他两结下了伟大的友谊,成了一对好朋友。(相机板书:伟大的友谊)
二、明理:是不是好朋友
1、师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对好朋友相互关心,共同前进,他们的事迹给大家留下了佳话。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有几个好朋友呀?
2.说说我的好朋友
①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长,你们怎么成好朋友的,他的生日是什么等等)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教案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11课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塑料生活用品出发,了解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中体会到塑料的巨大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将塑料制品与其他制品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塑料制品的优点,从而理解塑料制品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
【活动重点】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活动难点】
感知塑料制品的优异性能。
【活动准备】
1、搜集各种塑料制品实物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初识塑料制品的用途。
1、(出示暗藏塑料袋的大口袋)
这里面装着什么呢?
指名抽出一只,回答:是一只塑料袋。
一生再摸,回答:又是一只塑料袋。
(师倾倒大口袋)
答:原来都是——塑料袋。
2、这些袋子不是用纸粘,不是用布缝,而都是用[板贴:塑料]做成的。
(请刚才的两为学生展示串成一起的各种袋子)
看来同样是塑料,还可以做成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各种有趣的袋子,漂亮吧。
3、对于塑料袋,我们太熟悉了。谁能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或家人会用到它?
(出示课件:塑料袋彩图)
学生自由交流。
4、小结:小小的塑料袋,竟然帮了我们这么多的忙呢!
(收起塑料袋)
二、举例分析,感知塑料与生活的关系。
1、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
塑料可以做成塑料袋。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不少物品也是用塑料做成的。现在的你身边就有一些。新 课标 第 一网
(1)从自己的书包里、文具盒里、自己的身上快速找一找。找到了大声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