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

时间:2025-04-05

<<蜀道难教案(精选15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查看全文

《蜀道难》教案(精选16篇)

《蜀道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查看全文

蜀道难 教案(精选13篇)

蜀道难 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全文

  2、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寓意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理清思路

  二、高考试题例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1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查看全文

《蜀道难》教案(通用15篇)

《蜀道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寓意,《蜀道难》教案(多媒体教学)。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感知鉴赏艺术手法。(难点)

  教学步骤

  一、范读——点读——齐读。

  二、简介。

  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三、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通假字:所守或匪亲文言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四、导读。

  1、教材根据什么把这首诗分为三段?有哪些标志性的语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可见是送友人入蜀而作,为友人担忧。也有其他说法。)

  2、三段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各出现一次,各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之“难”?各用一个字概括。——高、险、祸。

  3、第一段怎样写“高”?——开篇点题,主旨句一现,用感叹、重复、夸张强调山高,奠定雄放的基调。——侧面烘托: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寓高山阻隔之意;再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说明蜀道的来由,渲染神幻雄奇的色彩;——再具体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之险;又用“黄鹤”“猿猱”来衬托山势的高危惊险;然后以山道曲折难行表现山高山险;最后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4、第二段怎样写“险”?——一问一叹,表达对友人的担忧,烘托蜀道之险;——“但见”几句渲染凄凉气氛,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教案《《蜀道难》教案(多媒体教学)》。——“连峰”几句渲染惊险气氛,运用夸张:“连峰”“枯松”“飞湍”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急流之猛,渲染惊险的气氛。

查看全文

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13篇)

蜀道难优秀教案 篇1

  【文本解读】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查看全文

《蜀道难》教案(精选16篇)

《蜀道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

  李白

  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

  “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