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篇)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3.读26自然段,思考:
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明确:
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4、选取自己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三、情感升华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7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篇1
一、学弈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一个名叫秋的下棋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人要拜他为师并学下围棋的原因。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其中的一个人学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思想从不想别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人与另一学棋人的不同之处,也使我们明白了他能学好围棋的原因。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三心二意的人远远不及专心的人学得好。
4、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说后一个学弈的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这是一个设问句,引导读者思考故事的寓意。
5、曰:非然也。
这一句是回答前面那个设问的。意思是:那个学得差的人不是由于智力不及那个学得好的人,而是没有专心学习的缘故。
二、两小儿辩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中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太阳刚出来时凉丝丝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课教案设计(精选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课教案设计 篇1
复习内容:
第一单元及单元测试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单元的生字词,灵活运用词语。
2、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的部分段落,并能背诵。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复习背诵“日积月累”安排的格言,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自己。
5、第一单元测试题。
复习重难点:
1、掌握第一单元的生字词,灵活运用词语。
2、按要求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第一单元测试题
复习过程:
一、读课文
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师生共同强化个别难点字的认读与组词。
二、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1、读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桌互批,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五、背诵课文。
1、采用齐读、自读、开火车读、小组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复习第一单元要求背诵的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3、默写第一课。
4、同桌互批,各自改正。
六、填空
1、《学奕》选自______,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_________,一个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辩日》选自__,故事体现了两小儿_ 和孔子___
3、《匆匆》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____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里过去;默默时,便从_____前过去。
在_____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_____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_____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_____,被_______,如_____,被_____;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世纪宝鼎》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世纪宝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浮雕、铭文、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领悟课文中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湛艺术和深刻的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激发情感
1、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国人民赠予联合国一件珍贵的礼物,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板:世纪宝鼎)
2、读课题。质疑: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我国人民为什么要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赠予世纪宝鼎等。
[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愿望。]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作者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世纪宝鼎。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与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三、 精读第二、三自然段,自主探究。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插图,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2、 出示“世纪宝鼎”图片,引导看图,理解“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等词语。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反思(通用17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学反思 篇1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同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优秀教案时,我采用让同学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 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同学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同学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协助自身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同学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同学理解课文有很大协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同学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安排同学进行预习:a、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以和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b、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c、划出自身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身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布置,既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同学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同学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发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