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9的乘法口诀,教材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释疑
根据课前的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收获?把你的疑问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观察操作,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例题,读懂题的意思,学生分小组操作。
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交流展示,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教师相机板书9的口诀。(也可以让学生边展示9的乘法口诀过程边板书9的乘法口诀)
三、熟记口诀,精讲点拨
1.引导思考。
师:还有其他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吗?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课件演示过程)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填表。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5.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总结规律。
6.集体交流。
7.师:记住9的乘法口诀还能用我们的双手呢?
课件演示“你知道吗?”的知识
学生共同完成双手及口诀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通用4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在观察和实践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2)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2、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
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指生回答:米,分米, 厘米,毫米并板书。)
师:说得真好.那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呢?(生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师:还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我们一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单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生:我觉得1千米大约得围着阳平关镇绕一圈吧。
生:1千米就是1000个1米。
生:也就是10个100米。对不对老师?
师:对,你们说的很好,1千米就是1000个1米,也是10个100米那么长,那谁能告诉大家1千米是多少米?
生:1千米当然是1000米了
师:真聪明,那哪个同学能用手比划一下1000米有多长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3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课堂实录(精选1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3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课堂实录 篇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3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
师:我把你们的老朋友带来了,看看是谁? (钟表)
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师:我们要想认识时间可离不开钟表这个朋友,好,仔细的观察一下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什么。
(生:时针、分针、12个大格······)
师:那刚才有同学说有12个大格,谁能到说说有哪12个大格。好,你来。(生数)
师:好,这12个大格你们也数出来了吗?(数出来了)
师:那我们来看,钟面上除了有12个大格以外,还有和它不一样的格吗?(小格子)
师:小格子,谁来指1个小格子?(生指)这是1小格,还能指几个吗?(手指钟面)
师:你数的真不错,没错,像这样的小格,你们看到了吗?(生答)
师:在你的钟面上,找两个小格给同桌看一看?找到了吗?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大格间有几个小格呢?有知道的你说说。(有5个小格)
师:那是不是五个小格,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可以和屏幕一起数,声音大一点。(课件出示)
师:原来1大格间,确实有5个小格。那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们有信心把它数好吗?
师:这回我们比比,看谁数的最仔细。(学生讨论)
师:数完了吗?(数完了)
师:谁告诉大家,你数出多少个?你来说。
师:都数的是60个是吗?
师:那你是怎么数的?你是怎么数的?你说?(我是一大格,一大格数的)
师:你给大家上前面数数,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数的?
师:数的不错,谁和他数得一样,你们像他这样数会数吗?(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乘加乘减(精选2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乘加乘减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的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的:
知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
问:①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
②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③指名口答
2、引入新课:小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一样
板书课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例6
1、出示例6
(1)读题
(2)列出算式
(3)问: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是什么式题?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
(4)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题应该先算什么?
(5)运算
2、练习
P9做一做
(1)先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二)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1、准备题
下面简算中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
7×12=12×7
8×5×4=8×(5×4)
(24+36)×5=24×5+36×5
指名口述各定律内容
问:这些乘法运算定律中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的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
2、过渡:那么小数乘法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定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表内乘法教案(通用2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表内乘法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材首先用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里的一些娱乐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乘法做准备。
例1从学生用小棒拼摆各种图形的活动中,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让学生认识乘号,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接着,通过例2、3,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体会“写乘法算式真简便”。
练习九中安排了12道练习题。主要用以巩固乘法的意义与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练习题形式多样。其中第1题、第9题、第10题是情境题,以增加练习的趣味,第12题是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教学重难点:
1、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2、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乘法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