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时间:2025-04-0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14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1.基础知识 

  ⑴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熟读课文,对文中的一些句、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 

  ⑵掌握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技能训练 

  ⑴讨论分析 

  ①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 

  ②鲁迅是如何 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的? 

  ③作者的论点什么?它是如何树立起来的? 

  ④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内涵是否相同? 

  ⑤ 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⑵阅读理解 

  揣摩课文开头的两段话,回答后边的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查看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16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媒体设计

  录音机、电脑、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一:

  (放映电影《阿q正传》的片断)同学们,这是由鲁迅先生著名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影片片断,故事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审视和热切关注。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投影鲁迅像)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进一步的了解,营造庄重的气氛;同时,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方便了学生的接受。多媒体的使用也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

查看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通用15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媒体设计

  录音机、电脑、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一:

  (放映电影《阿q正传》的片断)同学们,这是由鲁迅先生著名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影片片断,故事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审视和热切关注。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投影鲁迅像)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进一步的了解,营造庄重的气氛;同时,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方便了学生的接受。多媒体的使用也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

查看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通用2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篇1

  学习要点〔一〕 

  一、导入: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XX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习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实在难能可贵。

查看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20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1.基础知识 

  ⑴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熟读课文,对文中的一些句、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 

  ⑵掌握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技能训练 

  ⑴讨论分析 

  ①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 

  ②鲁迅是如何 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的? 

  ③作者的论点什么?它是如何树立起来的? 

  ④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内涵是否相同? 

  ⑤ 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⑵阅读理解 

  揣摩课文开头的两段话,回答后边的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查看全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通用1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篇1

  知识  

  方面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

  态度

  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

  方面 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4.解决办法

  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