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精选2篇)
亲子之间 篇1
课题
版本与年级 湘教版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执教者 解读理念 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和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提升,从而让学生懂得并努力实践与父母的相处之道,建立温馨融洽的亲子关系。解读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入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及不能恰当的理解相处之道等因素,使学生与家长之间出现了矛盾和纠葛,使亲子间出现沟通障碍,影响亲子间的和谐。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用心,学会与父母沟通,实现亲子和谐。解读教材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理解父母的用心,学会与父母沟通。教材地位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使亲子之间出现沟通障碍,影响亲子间的和谐。本节课让学生懂得并努力实践与父母的相处之道,建立温馨融洽的亲子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它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父母的辛劳及对子女无私的爱,认真地思考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寻找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与父母和睦相处能力目标 用正确方法化解与父母的矛盾,掌握一些具体的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把对父母的理解化为积极的行动知识目标 产生亲子矛盾的原因,实现亲子和谐的方法及途径教学资源音乐、图片、课件 、多媒体设备教学重点 实现亲子和谐教学难点 实现亲子和谐解读方法教学方法体验式、问题式、互动式教学法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情景体验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部分学生做访谈,了解他们与父母存在的矛盾及沟通的方法,并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案和制做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在白纸写出一个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的不愉快或是问题并课前将其放入已制作好的垃圾盒中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导入新课 播放配乐文《苹果树》 提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朗读配乐文,谈感受 让学生感受亲情是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教学师生互动过程正视亲子矛盾实现亲子和谐游戏:清扫亲情“垃圾活动一:请同学们拿出写好的亲情“垃圾”纸条,与组员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说说你与父母产生了什么矛盾?活动二:讨论在这些事件中哪些方面是父母做得不合理的,哪些是孩子们做得不对的?活动三:穿越时空:如果能穿越时空再回到当时的情境,我们可以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活动四:清扫亲情“垃圾”小组合作清扫本组的亲情“垃圾”,思考怎样才能实现亲子和谐活动五:创设情境1)如果碰到妈妈偷看你的日记,或对你的学习唠叨时,你会怎么做?2)如果父母对某件事情有误解而批评了你,你怎么办3)如果父母批评错了,当时又不让解释,怎么办?学生分享故事,组员间产生共鸣小组讨论,体会情境,代表归纳发言学生反省自身行为,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合作探究,代表总结归纳发言(每个小组组员分享完后,每人将自己写在白纸上的“不愉快”或“问题”撕碎并放入垃圾盒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思考并回答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正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学会从自己的角度思考矛盾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找到不足的地方,明确改进的方向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实现亲子和谐的方法途径更进一步的思考、探索,寻找到适和自己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话题深化,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畅谈体会,归纳新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整体归纳意识行动起来:写给……的一封信请同学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可以包括向父母传达情感,也可以记述一件事,或是对家人提出一些建议与看法,只要是同学们心中想表达的都可以完成这封信近一步在生活中促进学生和父母彼此的真实情感互动和联系板书设计 矛盾产生的原因 正视亲子矛盾 正视矛盾亲子之间 学会理解父母 实现亲子和谐 学会向父母表达 学会必要的让步和道歉 (孝敬父母)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1、以游戏贯穿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将亲子矛盾比喻为亲情“垃圾”,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以清扫亲情“垃圾”的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实现亲子和谐的方法途径,最后把写有“不愉快”和“问题”的纸条撕碎后放入垃圾盒中清理掉。这样的设计,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2、创设情境,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如设计的“穿越时空”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找到不足的地方,明确自己改进的方向,有效避免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冲突。 3、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这节课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都为下个环节埋下了伏笔,从活动一:小组分享故事正视亲子间的矛盾,到活动二、三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亲子间矛盾的成因,接着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亲子和谐的方法和途径,层层深入,实现教学目标。4、结合本班实际,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本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大多数都不在外打工,因此我设计了“行动起来:写给……的一封信”这一环节,近一步在生活中促进学生和父母彼此的真实情感互动和联系。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1、游戏时间没有掌控得很准确。在清扫亲情“垃圾”这一环节中,学生探讨时间较长,因此活动五这一环节没能很好的展开。2、在分享环节有极个别组员不愿意向别人分享,因时间关系,没能做好引导工作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还需今后在教学设计时多做好这方面的预设,未雨绸缪
庆“三八”亲子情感体验活动教案(通用8篇)
庆“三八”亲子情感体验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一起布置主题墙,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2、积极参与,培养和发展幼儿动手的能力。
活动准备:
气球、贺卡、彩带等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知道三月八日是三八妇女节,说说自己想给妈妈怎样庆祝。
2、激发孩子想象怎样布置温馨、漂亮的环境。
3、大家一起动手布置《妈妈我爱你》主题墙面。
4、共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庆“三八”亲子情感体验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妈妈的工作单位、工种和妈妈工作的意义,感受妈妈工作的认真和劳动的辛苦,教育幼儿尊敬和热爱妈妈,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2、让幼儿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阿姨、奶奶们的节日。
3、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妈妈已向孩子介绍过自己工作单位的名称、工种等,并帮助幼儿能基本描述。
活动过程:
1、在《好妈妈》歌曲中进入教室,由歌词引发谈话,进入课题。
教师用语:
小朋友都有一个最关心、最爱你们的好妈妈,早上,妈妈把你们送到幼儿园,那她到哪儿去了呢?她在干些什么呢?
2、介绍妈妈的工作。
3、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妈妈的工作。
4、讲述妈妈在家的劳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妈妈的情感。
5、活动小结。
庆“三八”亲子情感体验活动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做节日贺卡,祝贺妈妈节日快乐,表达对妈妈的爱。
2、在制作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用美丽图案进行装饰。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通用2篇)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篇1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 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图示: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dna和基因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看着像男孩的眼睛、脸型都像妈妈不是是决定性状的基因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生殖细胞蛋白质和dna没有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动手画出来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也应该成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学生回报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既像父亲又像母亲。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放受精过程的录像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给学生介绍科学史(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学生:看着像 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 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学生:生殖细胞。 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蛋白质和dna 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展示: 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画出来。 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学生:是的。 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46条23对。 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学生:也应该成对。 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 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 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板书,三、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教学点评: 本节课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创新设计,并结合录像、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步步推理,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精选4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篇1
课题第二节 序号设计人使用者课型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法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教具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课时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我们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请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2、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利用多媒体复习染色体和基因二.新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但最终教师应明确地说明基因在dna上。引导学生理解染色体和dna、基因的关系关于基因的传递,回顾人的生殖过程,提出:父母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提出“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有差别?”基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而dna只有4种不同的碱基。直到1944年艾弗里(o.avery,1877—1955)等证实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人们才确认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复制,基因也随着复制。细胞分裂时,复制了的染色体和其上的基因传给后代,这就是生物繁衍的分子基础。1、略2、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仅是在受精卵未融合的精子核或卵细胞核中注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从中回忆起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等知识。学生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理解:1.图中显示的是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的辨别出来。2.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涂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仔细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添图讨论1. 23对。因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3.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3.无性生殖过程都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参与,也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生的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温故而知新,顺理成章对新知识进一步理解由此激发学生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 书 设
亲子视觉认知游戏(精选4篇)
亲子视觉认知游戏 篇1
亲子视觉认知游戏
面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宝宝就像一张干净的白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新手爸妈们,你想让这张大纸将来呈现出美丽的图案吗?那就不要忘了,时时刻刻给宝宝一些视觉认知的刺激。
本期所推出的实用家庭亲子活动系列,就是介绍适合1岁宝宝的“亲子视觉认知游戏”。对了,提醒一下新手爸妈,别小看生活中一些日常物品,它们可是宝宝最好的认知学习工具。动动你的脑筋,发挥你的想象力,说不定你也能发明一些有趣的认知游戏呢,而且你的聪明宝宝对你的努力一定有反应,说不定还会给你些大惊喜呢!
亲子视觉认知游戏 篇2亲子视觉认知游戏2:认识我的小手小脚
适合年龄:12-18个月的宝宝
游戏作用:认识自己的手脚等身体部位,并进行相应的手脚运动,促进身体智能的发展。同时通过游戏可增强宝宝对情境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并懂得用手势来进行沟通。
所需道具:范晓萱的《健康操》卡带或cd、录音机或cd机
游戏步骤:
1、妈妈和宝宝坐在地上或床上。
2、妈妈先将双手抬高,并且转动前臂,问宝宝:手在哪里?同时抬起手来转一转,然后让宝宝跟着模仿动动手。
3、妈妈将脚伸直放在前方,并且把脚放在地上随意动一动。再问宝宝:脚在哪里?然后把脚动一动。然后让宝宝跟着模仿动动脚。
4、等到宝宝学会动动手和动动脚后,妈妈就放《健康操》的音乐,和宝宝一起来做运动。配合歌词“动动手啊!动动脚啊!勤做深呼吸”,宝宝跟着妈妈做出动手、动脚的动作。其它的音乐部分则可让宝宝自由摇摆身体。
中班亲子故事《亲亲妹妹》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主人公的感情与行为变化,激发关心与爱护兄弟姐妹的感情。
乐于参与讨论,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享受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我的家》幼儿用 书或电子书12-19 页。
活动内容
形式:集体
1. 请班中是哥哥或姐姐的幼儿,介绍他们的弟妹,例如年龄、性别等。
2. 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讲述亲子故事《亲亲妹妹》:
我家原来有三个人,爸爸、妈妈和我。一天,姨妈来我家住了,我发现姨妈的肚子变得很大很大。姨妈告诉我,我很快就会有一个妹妹了。我很高兴,心想:妹妹快点出生吧,那样就有人和我一起玩了。
妹妹出生了,过了一段时间,姨妈出差了,妹妹留在我家,由我的爸爸妈妈照顾。现在我们家有爸爸、妈妈、我和小妹妹。可是,爸爸妈妈变得不一样了,他们每天都忙着帮妹妹换纸尿裤,喂她吃奶。我每次拿着玩具车走到爸爸跟前说:“爸爸陪我玩好吗?” 爸爸总是抱着妹妹对我说:“乖宝贝,自己去玩吧。”我每次拿着玩具对妈妈说:“妈妈,陪我玩好吗?”妈妈总是抱着妹妹对我说:“乖宝贝,自己去玩吧。”我觉得爸爸妈妈只爱妹妹,不理我了。我对妈妈说:“我想做妹妹。”妈妈笑着说:“你也要穿纸尿裤,坐婴儿车吗?”我说:“不要,我已经长大了!”妈妈问:“你长大了,学会做什么事情了呢?”我想了想,说:“我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也会帮着照顾妹妹。”妈妈笑着点点头。
3. 与幼儿讨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