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时间:2025-04-05

《孟子二章》教案(精选5篇)

《孟子二章》教案 篇1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查看全文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查看全文

十 《孟子》二章(精选12篇)

十 《孟子》二章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

  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

  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现在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请同学们思考,原题与现在的标题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

  学生探究讨论。明确: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标题,只是列举了一个历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化用文章经典词句,明确本文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艰苦奋斗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以论点为题,观点鲜明而突出。

  二、诵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如读第2自然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查看全文

一O《孟子》二章(通用17篇)

一O《孟子》二章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2.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阅读、写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温,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进沸锅里,青蛙一跃跳出了沸锅,青蛙活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和作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查看全文

《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精选14篇)

《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 篇1

  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  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  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查看全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精选17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篇1

  教案示例一

  设计思想:

  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  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  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