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案

时间:2025-04-05

课文《孔子》教学反思(通用2篇)

课文《孔子》教学反思 篇1

  我设计这课时考虑到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两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要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充分了解,才能激发学生更深一层去学习有关孔子的著作。因此,我是用生本的`理念来设计这一课的,目的是做到以读引读。以理解本篇文章引出对其他文章的阅读。

  我的设计是先设计预习导航: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你了解到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2、课文写了孔子哪几个小故事?能给故事写上小标题吗?从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3、你还会介绍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孔子的事或者他的论著吗?

  上课时,我又担心自己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汇报能力还不够,就给了学生汇报的框架,如:我们组认为孔子是…人,我们是从第…段,第…行感悟到的,请大家跟我们读…请问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吗?结果上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时间不够。结果可想而知,自己画蛇添足了。

  看到自己预设的目标没有完成,我想自己以后应该在设计预习导航时要考虑学生汇报时的可操作性。比如你了解到孔子是什么人?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的,请划出来。这样学生就容易操作,汇报也容易操作。又如,课文用几个故事来写孔子,你最喜欢哪个故事?故事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呢?请划出有关语句说明。

  这节课没完成目标的另一个原因是小组的构建还不够完善,如学生汇报的形式要让学生自己做主,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以后教学过程中加以改正。

查看全文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传承礼仁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查看全文

《走 近 孔 子》教案

《走 近 孔 子》教案
 
一、导入新课
导课: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祭孔大典上诵读《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穿越时空的吟唱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去亲耳呤听一位圣人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他是谁?(孔子)
二、提出学习目标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每个同学都能牢记自己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呢?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每年的这一天,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从1984年以来,曲阜都要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今年是第23届。全世界崇尚中华文明的人们每年的九月都把目光聚集到这个被称为东方圣城的地方。老师也想用这节课的时间引领同学们走近这位被尊为圣贤的老者,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他的睿智、儒雅、虔诚与豁达。
三、了解孔子生平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描述孔子生平的影像。在看的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二是他有哪些作为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即言与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那个大国争霸、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孔子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谈仁、话义、讲礼、论孝,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对后世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通贯古今未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倾毕生的精力来研究他的学说。接下来想老师想和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四个问题,即“仁、礼、教、学。”

查看全文

孔子的“每事问”

孔子名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公元前551年10月27日诞生于春秋时代的鲁国(今山东曲阜)。孔子自幼勤奋好学,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的学习志向,开始走上了自学的道路。他不仅刻苦努力,认真读书,而且虚心好问,他的许多学问是他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得来的。他问过有名的学者,也问过普通的农夫;他问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问过梳者小辫的孩童;他还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能够“不耻下问”。从这当中,他体会到一个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毛主席说过:我们要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因为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小养成这种勤思善问的好习惯。

查看全文

凡人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这是孔子得意弟子颜渊对孔子崇敬的评论,我们读来却感觉孔子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 
    孔子是圣人,让我们仰视难见;是古人,遥远得叫人远不可及;印象中孔子整天端着一幅道德家的嘴脸,使我们懒得一见。实际上,在这里人们都忽略了孔子首先还只是一个凡人,跟你我一样,并无可神秘的地方。我们就从《论语》、《史记》来读孔子,看一看,或许也有可亲近的地方——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孔子出身贫寒,做过仓库管理、牧场主管一类的“鄙事”,一生周游列国,多不得志。 
    孔子周游到了卫国,卫君有一位漂亮的妃子名叫南子。南子久闻孔子之名,加上孔子身高九尺的山东大汉,或许南子对他有些动情了吧,一再的要见孔子。“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孔子见了南子,学生子路不高兴了,冲冠一“路”为红颜。孔子急了,急得脸都红了,以致发誓:“你们不要怀疑我,如果我做了对不起人的事,就让老天来收拾我!”多可爱的孔老夫子!是急于澄清还是心虚了?辩解什么呢?“食色,性也”不是你自己说的吗? 

查看全文

《孔子世家》译文

    孔 子 世 家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10]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