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教案(精选2篇)
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知道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培养,初步掌握锻炼良好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锻炼方法,找出自己在道德品格或心理品质方面的强项和弱项,并提出转化弱项的措施。
思想觉悟目标
认识自己在道德品格和心理品质方面进行锻炼的必要性以及锻炼的重点所在。
教学重难点
锻炼道德和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健康包括哪两方面?
(2)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有何意义?
导入 新课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益,而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害。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然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天生的,除了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之外,它更是个人锻炼的结果。锻炼心理品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它可使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同学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提高。那该如何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板书)
(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板书)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这句话不全面。心理学家认为,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自己,这是普遍的情况,只是不同的人不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不完全了解自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高估价自己。这种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产生嫉妒心理,因而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易出现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而导致身心疾病。二是过低估价自己。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有羞怯、畏缩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暗示。长期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精选2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篇1
第二框(学案)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学案)知识网络
(二)(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确实存在思想道德冲突,正确认识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懂得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学会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就是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既看到积极和有利的一面,又看到消极和不利的一面,从而作出客观的、科学的判断。在本框内容中,开篇就提供了两个道德冲突的例子。对于这类问题,一般来说,不能简单地进行评判,需要辩证地进行思考和判断。本框第三目中提出了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不同看法,比如,对于
126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就必须辩证分析,找出其合理的一面,指出其消极的一面,不能简单地说某个观点正确或错误。
2.(学案)学会交流、感受
信息社会需要沟通,需要交流,沟通和交流是当今社会必需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通过沟通和交流,相互之间可以拓展对问题的认识,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比如,本框中提出的下列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说一说你平时是如何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这些问题都是供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而设计的。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学案)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第一,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思想道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第二,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学会做人 道德为先(精选2篇)
学会做人 道德为先 篇1
政治:1.1《学会做人,道德为先》与1.2《继往开来,综合创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六)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因 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3、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4、道德在个人生活和成长中的作用 5、培养高尚的道德的重要意义。
6、公民道德建设,为什么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7.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知识梳理】
一、学会做人 道德为先
(一)道德的力量
1、道德的含义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因
(1)道德的作用(力量):
(2) 道德的地位:
(3)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3.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形成:
(1)
(2)
(3)
(4)
(二)道德与法 相辅相成
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相同点与不同点)
(1)联系(相同点):
(2)区别(不同点):
①产生时间与评价标准不同:
②实现方式不同:
③调节范围不同:
2.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1)联系(相同点):
(2)区别(不同点):
①
②
(三)成功和幸福的支柱
1、道德在个人生活和成长中的作用
(1)
(2)
2、培养高尚的道德的重要意义:
(1)
(2)
(3)
(4)
二、继往开来 综合创新
买卖中的道德教学反思(精选3篇)
买卖中的道德教学反思 篇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要求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
为了更好的达到课程目标,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主要是以调查、讨论、体验等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
开课伊始,我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洗发水推荐为载体展开活动,培养了是非辨别能力,再分别从卖中的道德和买中的道德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让同学们在对买卖中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有了感受后,讨论做文明买卖者的做法,并设计宣传方法让更多的人文明买卖,使学生由感性向理性思维延伸。
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与积极引导的有机结合,教学中我通过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话题,如商家的不道德行为,在超市中顾客的不道德行为等,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调查和研究,学习过程主要是讨论、分析、交流、表达和合作的过程。这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感受、体验和领悟,促使他们与人、与社会、与环境产生互动,形成对道德观念的认识、理解和内化。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如果将商家请进课堂,让“顾客”与商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会使学生感受更深、收益更大。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所以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调控能力,要学会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信息。我觉得我自己在这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联系密切(精选3篇)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联系密切 篇1
[教学目标 ]
1.知识要求: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2.理解要求 列举实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标。运用: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3.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打下基础。
4.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
[关于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关系教法建议]
本目的第一段着重从三层涵义上说明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这三层意思,教师都应举出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最明显莫过于如盗窃、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也是社会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都是道德所倡导和赞扬的行为,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法律都将其明确规定为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和赞扬的行为;最后一层,有许多法律规定不仅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且是道德的要求,这里可引述该目第一段的例子。
[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不同点教法建议]
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不同点,教学时可采用列表的方式,用投影打出,或在黑板上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见板书设计 )
[重点难点分析: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进行法制教育不能离开道德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认识到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而自觉地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精选5篇)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理解要求:列举实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标。运用:
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进行法制教育不能离开道德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认识到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而自觉地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理解这一重点应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要掌握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相同点。其表现在:阶级本质相同,都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任务和目标相同,都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其次要掌握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法律的制定体现着道德的要求,即法律的制定受道德的影响,体现着道德的基本要求。如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中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第二,法律有维护道德的作用,即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打击违背道德的现象,确保道德的实现。如刑法第261条的规定对于人们履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