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情》说课材料(通用13篇)
《田园诗情》说课材料 篇1
本课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描写的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
田园风光.课文以作者对荷兰的田园风光的赞美与向往之情为线索,描写了一幅运河,草原,郁金香,奶
牛,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小船,挤奶人,灯塔等构成的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全诗仿佛是介绍荷
兰的影视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
1以学定教,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组
织者"的作用,创造环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感知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
积累,习得.
3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借景回顾"荷兰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十课《田园诗情》,有一个名字已经深深印在我们心底,那就是——水之国,
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荷兰.(播放荷兰的图片)
看着画面,你联想到上节课学过的哪些词 能用其中的词语说说对荷兰的印象吗 【借助媒体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知欲望去探究文本,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精读品味"田园诗情".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二——四自然段,一边品读文字,一边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独特的田园风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串讲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教学中,让学生自读
自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田园风景,讨论和交流感悟到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力求让学生
《影子》说课材料(精选16篇)
《影子》说课材料 篇1
教材分析
《影子》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出现,借助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影子的特点。
学生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读书的一年级学生,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求知欲比较强,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主要设计理念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前面是( ),后面是( ),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说完之后,师随即说:“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好朋友,你们没把它说进去。现在它藏在一个谜语后面,要小朋友把它猜出来。这时,幻灯片上就出现了一个关于影子的谜语。读完后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白狗?”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影子是黑色的这一特征。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在教室里做“找影子”
《翠鸟》说课材料(精选16篇)
《翠鸟》说课材料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翠鸟》一课,是一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课文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翠鸟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主要写翠鸟的活动特点;第三部分主要写翠鸟的住处。这篇课文,作者是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翠鸟的外形和行动特点来写的,叙述时从外形到行动,从静态到动态,条理清楚,用词生动准确,是一篇很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课文。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理解课文的同时,感受翠鸟的美和动作的灵敏。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会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鸟是我们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翠鸟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运用哪些生动、精当的语言写出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
《蜡烛》说课材料(通用15篇)
《蜡烛》说课材料 篇1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纺织材料(通用2篇)
纺织材料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烧杯、滴管、托盘、打火机、镊子、显微镜或放大镜;活动记录表。
演示材料:实物投影仪、活动方案表、土布、伞、丝巾、风筝、毛巾、拖把图。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同为常见材料的次级研究主题。与前一课一样,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从学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导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现代人穿什么,结合文字介绍,讲述纺织材料的发展史。由于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纺织材料来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各种纺织材料和关于纺织材料的信息,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纺织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大家共同观察、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还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了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学步》说课材料(精选12篇)
《学步》说课材料 篇1
一、 说教材
本文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告别童年”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步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时的嘱咐和期望。
说教学目标
品读重点词、句、段,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说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文中第四自然段中留下纪念的句子,和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感悟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三、 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