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小班教案(精选3篇)
奥尔夫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能熟悉着随音乐自如快乐的表演。
2、初步能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3、初步学习利用空间,避免与同伴相撞。
活动准备:
用纸做的蛋壳一个布绒小鸡一只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由一位教师扮小鸡,蹲在幼儿看不见的地方,“咚咚咚,快开门呀我要出来。”“小朋友听,是什么声音?”“快开门呀,我要出来。”
“咚咚咚,快开门呀,我要出来。”教师出示蛋壳说:“噢,原来是……谁呀?”“是谁在蛋壳里敲门呀?是谁想出来呢?我们来看看谁在里面,原来是一只小鸡。”
2.欣赏歌曲
教师边打开蛋壳边唱歌,提问:“小朋友看,是谁出来了?什么样的小鸡?小朋友来摸摸,有什么感觉?”
3.重复欣赏
请小朋友用手做蛋壳状。“小朋友,现在你们的手里,也有一个蛋壳,咱们来学学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
4.初步能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5.听音乐进行游戏。
6.为歌曲起名字。
延伸活动:
说说还有哪些动物是从蛋壳里走出来的。
奥尔夫小班教案 篇220xx—20xx学年度
第X学期
幼儿园逐日计划
单 位:佛山市历下区天真幼儿园
班 级:小()班
教师姓名:
所在学科:(第教研组)
20__年X月 至 20__年X月
主题一:【奥尔夫音乐教案】
计划时间:3周
第x周(20xx年x月x日——x月x日)
上午备课格式:
星期xx月x日 上午
一、 晨间活动:
二、 早操活动:
三、 教育活动:
活动一:音乐领域《变变变》
活动目标:
奥尔夫教案集合(精选3篇)
奥尔夫教案集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打击乐活动中感受与同伴合作演奏的快乐。
2、结合动作总谱学习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3、初步尝试使用不同乐器合作一致地进行演奏。
活动准备:
1、动作图谱一张;乐器:响板、碰铃、铃鼓若干;乐器声音卡四张;
2、幼儿分三组,座位为马蹄形,乐器先放在幼儿椅子底下。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小红帽》进入活动,初步感知音乐。
2、结合图谱,幼儿学习身体动作,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结构。
(1)教师: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听到这首音乐,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张老师听到这首音乐也感觉很快乐,我还把我的快乐画下来了,你们想看吗?
(2)教师听音乐结合图谱,完整做身体动作。
教师:用图画的.方式来表现音乐,这叫图谱。你在图谱中发现了什么?
这些图画表示什么意思?可以怎么做动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幼儿集体看图谱做身体动作,教师哼唱。
(4)幼儿集体随音乐看图谱做身体动作一遍。
(5)幼儿分三组随音乐做身体动作。第一组跺脚,第二组拍手,第三组摇手、拍手。
(重点指导第三组幼儿学习最后两乐句的摇手、拍手。)
3、出示乐器,学习乐器演奏,进一步感知表现音乐。
(1)出示乐器:响板、碰铃、铃鼓。知道其名称和演奏方法。
教师: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小乐器也想出来玩了。看看,这是谁?它可以怎么演奏?
(2)出示乐器卡,贴到图谱相应的地方。
(3)教师哼唱,带领幼儿分组徒手演奏第一遍,重点指导铃鼓组的幼儿学习摇奏和拍奏的方法,并弄清楚什么地方摇奏,什么地方拍奏。
新千年的奥尔夫
多年来,教育界忽而强调创造,忽而强调基础,教育目标漂移不定。怀特海明确认为两者都需要。重温怀特海的观点,有关创造和基础的片面论点应该结束了。怀特海的理念,奥尔夫音乐教育的50年实践,应该作为灯塔,为新千年的航程指路。
有些专家认为,目前教育的重点是计算机技能,学校应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训练。然而,近10或15年计算机进入学校课程以来,计算机技能每几年就更新换代。另一些专家认为,数学和科学应该成为美国教育的重点,顽强地企盼通过某种万能药把美国孩子从每况愈下的病态分数中解救出来。还有一些人断言学校已经不可救药,认为用网上冲浪来满足孩子的幻想就足够了。
然而,怀特海和奥尔夫的实践提醒我们,“文化是思维的活动。”学校是在主动地塑造文化,这里强调的,是主动的思维——实验的、探索的和想象的思维——这种情境敦促孩子们从多重角度来审视事物、思想和问题,用创造性的反应给予综合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在新世纪面前,这样的思维至关重要。文化是“对美的接受,”任何一种教育方案如果不能为培养完整的孩子提供全面的艺术课程,它必然是失败的。美,并不是艺术的独有属性。数学教师也可以在数字里启发学生对美的接受。然而,就唤醒美的感受而言,艺术毕竟是最适合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关于美的决策的训练,审美抉择就可能成为他们未来生活里的组成部分。最后,怀特海说的“人类感情”的意思,并不是创造性音乐活动能够自动产生的。而是说,和谐的合唱、乐队中每个人的贡献、注意聆听的即兴、群体的互动式音乐创作,肯定能够强化社会的交往。音乐活动使个人体验到集体的合力,使个人变得更加伟大。从这个意义来理解,“Harmony”(和声、和谐)既是音乐的一种概念,也是天下太平的绝佳写照。
奥尔夫音乐教案(精选14篇)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应歌曲的拍子。
2、熟悉歌曲旋律并学唱歌曲。
二、活动准备:
CD、故事挂图、手腕标识带
三、活动流程:
1、暖身活动
以歌曲节奏做前期经验铺垫,ta ti ti为步伐节奏配合语词进入活动室。
2、故事引导
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在家里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宝宝一大早就起床帮助,当起了小主人。客人来人,宝宝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对客人说:“你好,请进,请坐。”师问: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还可以对客人说什么?(给客人端茶,煮香喷喷的食物)师问:宝宝还可以做什么服务?(拿拖鞋、与客人握手)
宝宝一家还为我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曲的名称叫做《啦啦啦啦来跳舞》。
3、感应拍子,倾听歌曲,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感应拍子:
第一次:倾听——感应拍子。
第二次:对语词的理解和记忆(语词的内容可以作为下一次倾听音乐的要求)听音乐的时候教师可用倾听状的动作提示幼儿听的重点,并做一个动作的引导,也即加入一些肢体动作帮助记忆。
第三次:歌曲游戏帮助幼儿加深感应歌曲拍子(在律动当中,进一步地学唱歌曲)
A、集体游戏:幼儿围圈唱,回应老师相同的礼仪动作。
老师在圈内边走边唱,走到谁的面前,该生配合词义律动。
B、单人游戏:幼儿单人结合语词,配合歌曲词义做相应的礼仪律动。
C、双人游戏(固定同伴):幼儿双人结合语词,继续配合歌曲词义做相应的礼仪律动。
奥尔夫07堂《阿细跳月》教案(精选12篇)
奥尔夫07堂《阿细跳月》教案 篇1
奥尔夫07堂 《阿细跳月》教案 由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奥尔夫学习,孩子们的固定节拍感有所增强,基本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大部分幼儿能用乐器演奏乐曲的固定拍,但舞蹈动作的创编还是有些缺乏,动作的协调性和优美性也有所欠缺。
目标:
1. 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歌曲的欢快。
2. 通过集体舞蹈,感受五拍子曲风,并用肢体表现后两拍。
3. 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并用道具进行模拟表演。
准备:铃鼓、葫芦丝图片、沙锤
重点:掌握歌曲的五拍子曲风。
难点:后两拍肢体创编与演奏。
过程:
一、故事导入:嫦娥在吴刚和玉兔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解药,准备回到地面上,这时地面上的人们为了欢迎嫦娥,准备了一场篝火晚会。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去看看篝火晚会的情景吧!
二、音乐活动
(一)音乐律动
1.全体围坐,教师带领幼儿拍腿感应固定拍,并于每小节最后两拍拍手。
2. 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感觉?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引导幼儿观察拍了几下腿,拍了几下手?从而感受五拍子的组合模式(3+2)。
3.教师提问:除了拍腿之外,还可以在哪些肢体拍出后两拍的节奏?(拍肩、拍头等)
4. 请幼儿配合音乐试一试。
(二)集体舞
1. 教师带领幼儿跳集体舞,感受五拍子曲风。
(1)教师示范彝族舞的基本动作,与后两拍瞪脚。
(2)幼儿原地感受,学跳彝族舞。
(3)全体幼儿围圈站立,一起学跳彝族舞。
《奥尔夫音乐》教案(精选15篇)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和即兴舞蹈,体验乐曲《葡萄牙舞》欢快跳跃的情绪。
2、通过故事和图形谱,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3、让幼儿感受乐于助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葡萄牙舞》、丫丫和哈哈的图片、黑板、图形谱
活动过程:
一、用孩子的名字配上声势律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二、感受音乐。(放主旋律音乐两次)
1、欣赏音乐。
提问:你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听音乐时你想到了什么?
2、即兴舞蹈。(放主旋律音乐两次)
师;请你边听音乐边把你想到的东西跳出来。
三、听故事。
有个小朋友叫丫丫,(出示丫丫的图片)她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哈哈,丫丫和哈哈这两个好朋友每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吃饭,还一起睡觉呢!有一天,丫丫找不到哈哈了,哈哈到哪里了呢?正在丫丫着急的时候,来了一个老婆婆,她告诉丫丫知道哈哈去了哪里。原来丫丫到一个国家去玩,她迷路了,找不到回来的路,回不来啦!丫丫跟老婆婆说:“我要去找丫丫,我要到那个国家去。”婆婆说:“这个国家很远,只能走路去,还要钻山洞。还有那个国家的是房子都很奇怪的,你到了就知道了!”丫丫说:“再远我也要去。”婆婆就告诉了丫丫怎么去,丫丫出发了。
四、分段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1、 出示两段纸做的道路的图片。
教师提问:丫丫出发了,丫丫走了多远,请小朋友把手指伸出来一起帮她数数?
教师拿着丫丫的图片在图形谱上走八下,教师告诉小朋友:丫丫走了800里,还要继续走,又接着走了80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