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2023-11-21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1

  六年制十一册《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毛主席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的豪情胸怀,给我们挥洒了一幅幅长征途中的壮丽画卷。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之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首先从感受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谈话激情。“同学们一定都知道《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述的长征故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为此写下了这首《长征》诗,这是一曲对英勇的红军战士的热情赞歌”。这是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娓娓道来,学生一上课就聚精入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导入  诗歌之情中了。

  2、视听激情。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生的感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情感。《长征》一诗配有插图:昏晦的穹苍下,一支红军队伍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岭之中。他们顶风冒雪、你帮我助、勇往直前,恰似冰天雪地之中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雄浑高昂的曲调,惊心动魄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凝神视听,入情入境。

  3、范读激情。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范读正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以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美读,正确、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长征》,那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的朗诵可把诗之恢弘、雄浑和谐壮美的韵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使学生对诗文生趣动情,也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二、析词解句,悟之以情

  有人说:“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把倾注在文中诗人的情挖掘出来,让学生悟之以情。例如教诗中颔联:“逶迤”、“磅礴”、“五岭”、“乌蒙”等词意后设计以下提问:“五岭”与“细浪”、“乌蒙”与“泥丸”有联系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悟出了用“逶迤”、“磅礴”形容“五岭”、“乌蒙”,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加之运用“走”、“腾”两动词,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活画出“五岭”、“乌蒙”的雄姿,进而衬托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战斗英姿和豪迈气概。由此可见作者造境之宏壮、气魄之伟大、想象之超凡,令人叹服。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诗意、体验了诗情后,才做到了诗人、诗情与学生之情三情相融。

  三、品味吟诵,抒之以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的《长征》无论是从诗的意境、情韵,还是锤词炼句都是堪称光辉篇章,这样的好诗令人情绪激昂、百读不厌。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反复思考、反复品尝中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情怀,只有如此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才能以声传情、抒之以情。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2

  六年制十一册《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毛主席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的豪情胸怀,给我们挥洒了一幅幅长征途中的壮丽画卷。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之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首先从感受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谈话激情。“同学们一定都知道《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述的长征故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为此写下了这首《长征》诗,这是一曲对英勇的红军战士的热情赞歌”。这是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娓娓道来,学生一上课就聚精入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导入  诗歌之情中了。

  2、视听激情。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生的感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情感。《长征》一诗配有插图:昏晦的穹苍下,一支红军队伍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岭之中。他们顶风冒雪、你帮我助、勇往直前,恰似冰天雪地之中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雄浑高昂的曲调,惊心动魄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凝神视听,入情入境。

  3、范读激情。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范读正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以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美读,正确、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长征》,那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的朗诵可把诗之恢弘、雄浑和谐壮美的韵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使学生对诗文生趣动情,也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二、析词解句,悟之以情

  有人说:“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把倾注在文中诗人的情挖掘出来,让学生悟之以情。例如教诗中颔联:“逶迤”、“磅礴”、“五岭”、“乌蒙”等词意后设计以下提问:“五岭”与“细浪”、“乌蒙”与“泥丸”有联系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悟出了用“逶迤”、“磅礴”形容“五岭”、“乌蒙”,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加之运用“走”、“腾”两动词,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活画出“五岭”、“乌蒙”的雄姿,进而衬托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战斗英姿和豪迈气概。由此可见作者造境之宏壮、气魄之伟大、想象之超凡,令人叹服。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诗意、体验了诗情后,才做到了诗人、诗情与学生之情三情相融。

  三、品味吟诵,抒之以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的《长征》无论是从诗的意境、情韵,还是锤词炼句都是堪称光辉篇章,这样的好诗令人情绪激昂、百读不厌。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反复思考、反复品尝中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情怀,只有如此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才能以声传情、抒之以情。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3

  (寄景于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常用的写法,注意结合起来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震惊地:“老彭、老彭……”

  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

  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分析划线句的含义。

  2.想一想,最后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谈谈你对彭德怀的认识。

  (十五)(淮安中考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国人俘虏了,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每周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管内装有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她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名德国军官,其中一名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名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放在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烧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看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把。”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走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你再来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三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第3期)

  1.联系课文内容,对标题中的“生死攸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描写的特定情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子三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情节安排的技巧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赏析。(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再解答。赏析时,找到任意一个自己体会的亮点,简洁表述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周团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反映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3.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而射杀了自己的坐骑,一方面他关心爱护战士,为了战士的生存他不得不这样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射杀陪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友”时痛苦心情,表现了他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1.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同母子三人的生命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意对即可)

  2.烘托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渲染恐怖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3.母子三人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只要能说明原因,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言之成理即可。(母子三人的共同点:爱国,沉着冷静,勇敢机智;母亲:关爱子女;孩子:聪明可爱。意对即可。)

  4.能选点并作简要赏析即4分。(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设想:

  预习要求: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

  学法设计: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习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猜题导入  

  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答案两个字。(长征)

  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一 、自主积累,展示预习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

  课题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生字 

  词语 

  资料 

  备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三、 自主研读,合作学习

  a)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 预备题目

  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四、 课堂延伸,畅谈感受

  在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有忍痛杀马的彭德怀、有舍己为人的周团长,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呢?请以“走近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欣赏影片,品味环境

  1、观看《长征》第24集的片断,“让面杀马”,回味课文内容,注意片中环境描写。

  2、结合剧本,体会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二、模拟配音,性格凸现

  1、 四人小组合作,任选某一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讨论人物性格

  2、 由小组选择要配音的片断,播放影片,消去声音,由学生用话筒配音。(可以选两组左右)

  3、 采用互评,自评等方式对“配音演员”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环境,人物性格,提出合理性建议。引导同学们从语言中体会剧中人物的崇高精神魅力。

  三、拓宽视野,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及平时看电视剧的体会联系有关影视作品的资料,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资料)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圆满地满足人们视觉感受的需要。

  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2、 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

  3、 特点镜头的恰当运用

  (说明:这个特点的归纳以学生的发言为主进行恰当引导归纳,不强求字词不差,若时间空余,可请同学们就这三个特点对此剧本进行分析。)

  四、简谈感受,总结全文

  通过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两个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使得那一个个具有坚定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指战员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对他们对长征说些什么呢?

  板书 《长征》节选

  断粮晕倒 泥泞的草地

  舍己为人 坚定的信念

  让面杀马 乐观的精神

  歌舞战饥

  光明的大道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5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上: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 磅礴 岷山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决?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作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生:把远征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

  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 磅礴。(变红)

  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写山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

  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

  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生:勇敢无畏。

  生:不怕牺牲。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人胆战心惊。

  生:害怕。

  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

  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

  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

  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6

  之四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绘有红军过雪山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名读第六组“导读”。说说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这一组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二、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1.《长征》

  这首诗是毛主席1935年10月写的。(板书:长征1935年10月)

  2.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图,简单介绍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消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历尽艰苦,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比如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穿过草地等,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逶,读w5i,不要读成w7i;迤y0,不要读成y@;磅,读p2ng,不要读成b4ng;礴,读b$;丸,读w2n;岷,读m0n,不要读成m!n。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视情况作解答,大多放在讲读诗句过程中解决。)

  四、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五、理解诗句。(先同座试讲,再指名逐词逐句讲解,教师酌情指导。)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指红军在长征中遇到无数的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之事。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解释一下。

  (3)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因为红军有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指“乌蒙山”。“五岭”“乌蒙”是上一句诗中“千山”的代表。

  (2)“逶迤”,形容山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磅礴”,气势盛大。“逶迤”“磅礴”说明“五岭”“乌蒙”的险峻雄伟。

  (3)“腾细浪”,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滚动着的泥丸。在红军眼里,险峻雄伟的高山就像是细小的波浪、滚动的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云崖”,指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云崖暖”,金沙江水流很急,激浪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下水流湍急,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叫人看了心惊胆寒,所以说“铁索寒”。

  (2)简单介绍红军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的经过,帮助理解这两句诗。

  (3)从“暖”和“寒”这两个字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含义?(从“暖”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的喜悦心情,从“寒”中可以体会到长征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处,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三军”,指整个军队。“开颜”,就是笑。

  (2)出示绘有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

  (3)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六、练习朗读。先各人练习,再指名朗读,要读得准确、流利。

  七、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将生字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岷山尽开颜万水千山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有错的课后订正。)

  二、指名讲解听写的词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这是一首七律诗,每句七个字,在节奏上是每句四顿。读时应按以下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教师范读。注意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3)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四、指导背诵。

  1.指名试背。

  2.齐背。

  五、读了这首“长征”诗,你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谈具体一些,特别是要说清楚自己是怎么从诗句中体会到的。)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2.预习《伟大的友谊》。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毛泽东图片

  他就是人民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对于这位伟人你有哪些了解?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飞夺泸定桥》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

  《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倔强的小红军》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一生:也被饿死了。

  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了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英勇的红军战士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靠着自己的双脚,从江西瑞金出发,完成了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胜利会师。在这激动的时刻,毛主席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烈的诗篇。

  下面我们就随着红军战士和毛主席一起同走长征路。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悟

  1、自由读诗,注意生字、质疑。

  ①“崖”和“涯”

  ② 逶迤、磅bang和pang礴 朗读带有两个词语的诗句。

  ③“七律”是什么意思。教师解释七律---七言律诗,言是字

  ④“只等闲”是什么意思,那在诗中的把什么当做平平常常的事情呢?

  ⑤ 三军指什么?(整个红军部队) 尽开颜是什么意思?尽:全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用"|"画出停顿

  3、齐读全篇诗、质疑

  思考:这首诗是围绕着那句话来写的。

  ⑴ 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远征难”到底有多难呢?

  生: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经过了11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②刚才我们体会红军长征中的“难”,这句话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读?

  (自豪、敬佩之情,读出只等闲这种英雄的豪气来)

  三、学习全诗,体会感悟

  1、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谁能介绍红军长征途中要翻越的哪些高山? 介绍书中资料

  师: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

  师:毛主席是怎样来形容五岭和乌蒙山的呢?

  (逶迤和磅礴来形容的)

  ②、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用简笔画来形容

  五岭山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乌蒙山险峻气势磅礴

  ③、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两个难关的?(教师引领学生朗读)

  这连绵起伏、高低不平的五岭在英勇红军眼里就像腾起的细浪,这高大险峻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英勇的红军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这里毛主席运用了一组夸张的写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毫不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自己朗读,读出感情)学生朗读,读出“险峻”

  师:翻五岭、攀乌蒙,这是多么艰难的长征路途,可红军战士们却大声的宣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② 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③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④ 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

  我们看到了泸定桥上硝烟弥漫,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让人觉得(齐读)夺桥之战惊心动魄,更让人觉得(齐读)。一寒一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起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慢慢征途,激烈的恶战,更难的是那海拔4200米的岷山。(出示课件)多少坚强的红军战士,因为缺衣少食永远的留在了那一片皑皑的白雪之下,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终于战胜了它,迎来了长征的最后胜利。(齐读最后两句)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终于战胜困难的之后的激动与自豪。

  ①长征这样举世闻名的壮举,毛主席紧紧用了56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

  ②下面教师让学生再看看这首诗都有什么特点?押韵

  四、拓展延伸,背诵感悟

  1、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感受到红军战士不为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伟人那气吞山河的气概)

  2、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流感受。

  4、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 :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四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的。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刘: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大家课后进一步体会。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9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10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 :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四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的。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刘: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大家课后进一步体会。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11

  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12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浅谈《长征》一课的情感教学 篇13

  佚名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 :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四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的。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刘: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大家课后进一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