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首

2023-07-08

《长征组歌》两首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次,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萧华,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身经历长征。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词,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

  ㈠思考问题:

  1、歌词主要讲了哪两个内容?哪句话最能概括全诗的含义?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品读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师点拨:红军拥有广大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这也是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段谁愿意读?

  师注意点拨第二层的含义: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你能将你对毛主席、对红军的赞叹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出奇兵

  重飞渡

  逼昆明

  袭金沙

  第二教时过雪山草地

  一、 交流导入:

  师:同学们,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一段,经历过长征的将士曾写道: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听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啊,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二、品读歌词

  师:哪写句子最能体现环境的艰险?

  “雪皑皑……炊断粮”谁能把你脑海中感受到的情景读出来?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雪山真的会低下头吗?为什么这样写?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师点拨:假如你就是长征路上的一名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跋涉着,你清楚地知道: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你连续行军作战好几个昼夜,缺少衣食,无比困乏,你的许多战友已经倒在了雪山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几句吗?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硬

  高原寒、炊断粮坚

  高于天

《长征组歌》两首 篇2

  [教学目标 ]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教时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作者邮箱: 

《长征组歌》两首 篇3

  萧华教学目标:1、     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     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3、     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教学过程:一.            字词检测:音:黔   皑皑   毡    炊chuī   毯tǎn    侵qīn似  sì  水似银  似乎        重  chóng 重飞渡             shì 似的                    zhòng 重兵扎  zhā 扎营盘            乘  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             zā  包扎                  shèng 千乘之国行  háng 行情,欺行霸市    奇 qí奇怪    xíng 行囊,行云流水       jī 奇数解  jiè 解送        jiě  解嘲xiè 跑马卖解       形: 渴  解渴  渴求  渴望         饥  充饥  饥饿  饥荒           喝  喝水  喝彩               肌  肌肤  肌肉  肌体           皑  皑皑           袭  袭击铠  铠甲           垄  垄断     锤  千锤百炼       钢  钢铁捶  捶胸顿足       刚  刚强义:皑皑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二.            创作背景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三.            背景资料:1.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2.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四.            欣赏歌曲、读懂诗歌1.     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 2.     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五、研读歌曲,赏析亮点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2、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过雪山草地》: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六、比较感知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思考一下: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参考〗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七、     情感迁移1.     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2.     书后练习三(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改革开放跟长征一样都是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同样是气势宏伟,影响深广,新的长征路比几十年前的长征更曲折、更艰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发扬长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依,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实在在地努力奋斗开创未来。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才会真正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发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扬长征的优良传统,去开创美好幸福的明天。〗)八、     创新训练如果把这两首歌编制成mtv电视片,说说你的设计思路。九、     拓展赏析: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神兵(      )       扫敌骑(      )       手携手(      )2.      概括一下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战士经过千辛万苦,胜利到达吴起镇大会师的喜悦与自豪之情。3.      这首歌词开头的两句连用4个三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诵读?        4个三字短语激昂、欢快,表达出军民同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宜用欢快、自豪的语气来读。4.      请你谈谈这首歌词与课文所选二首歌词的共同之处,谈两点即可。        可从思想感情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十、     布置作业:1.      “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策吗?请写出4个。(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赵等)2.      学唱《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两首 篇4

  一、选择题1.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压境(jīn)           b.雪皑(ái)c.千百炼(chuí)        d.草毯泥(zhān)2.对下面几句诗的韵脚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a.下、兵、明、程、神           b.明、程、神c.兵、明、程、神               d.下、明、程、神3.没有运用比喻的两项是(    )a.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b.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c.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d.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4.《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    )a.军民鱼水一家人            b.战士双脚走天下c.敌人弃甲丢烟枪            d.毛主席用兵真如神5.《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    )a.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b.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c.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d.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6.对“草毯泥毡扎营盘”的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句是比喻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b.这句是拟人句,说明了营盘的丑陋。c.全句是说红军战士不畏艰苦,在草地上露营住宿。d.“草”“泥”写出了草地的特点,“营盘”表现了红军的战斗生活。7.选出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    )a.横断/山,路/难行……       b.战士/双脚/走天下c.兵临贵阳/逼昆明             d.革命/理想/高于天8.对“乌江天险重飞渡”的“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多次、几次         b.指红军领导对渡乌江工作的重视c.指“注重”             d.第二次(渡乌江) 二、默写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________________三、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过雪山草地雪皑皑,            雪山低头迎远客,野茫茫,            草毯泥毡扎营盘。高原寒,            风雨侵衣骨更硬,炊断粮。            野菜充饥志越坚。红军都是钢铁汉,    官兵一致同甘苦,千锤百炼不怕难。    革命理想高于天。1.诗中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生活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试加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认真研读全诗,说说红军为什么“都是钢铁汉”,不怕艰苦,进行长征?试从诗中找出有关句子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选几句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这两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飞越大渡河水湍急,          安顺场边孤舟勇,山峭耸。          踩波踏浪歼敌兵。雄关险,          昼夜兼程二百四,豺狼凶。          猛追穷打夺泸定。健儿巧渡金沙江,  铁索桥上威风显,兄弟民族夹道迎。  勇士万代留英名。1.上面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2.上面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诗的前四句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找资料,向小朋友们讲述红军渡金沙江、安顺场渡江、打泸定、过铁索桥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读下面的诗,然后答题会师献礼顶天地,             火光万道迎空舞,志凌云。             霹雳一声动地鸣。山城堡,             兄弟并肩显身手,军威振。             痛歼蒋贼王牌军。夜色朦胧群山隐,     旭日东升照战场,三军奋勇杀敌人。     会师献礼载功勋。1.解释:三军:________。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a 2.c 3.bd 4.d 5.d 6.b 7.a 8.a二、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三、1.有:“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主要是从气候寒冷、缺衣少粮这两方面来写的。2.因为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3.如“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前三句写景,视野广阔,映衬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不畏艰险的高大形象。又如“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它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挚爱之情,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如“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一句,对仗工整,写景、记事、抒情相结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汉”形象。4.不能。从诗题“过雪山草地”看,“雪山”在前,“草地”在后;从红军长征的行动看,也是先过雪山,后过草地。另外,如果颠倒了,也不能押韵。(说到一点理由即可)四、1.铁索桥上威风显,勇士万代留英名  2.如“健儿巧渡”、“孤舟勇”、“威风显”、“留英名”等。  3.从侧面烘托红军的英勇机智。  4.略五、1.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2.旭日东升照战场,会师献礼载功勋

《长征组歌》两首 篇5

  长 征 组 歌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等人创作了气势磅礴的《长征组歌》。这套作品以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而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人民军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歌词的内容,了解歌词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歌词的结构形式,欣赏其艺术特色。

  3.学习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  二、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黔(qián):贵州省的简称。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皑皑(ái):洁白的样子,多形容霜雪。

  毯(tǎn):毯子、毛毯、地毯

  毡(zhān):毡子、毡帽  (二)课文评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  1.结构内容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四渡赤水出奇兵

  萧华  横断山

  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

  路难行。

  敌重兵,

  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前三句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后两句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第1层(第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2层(第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层基本按战斗先后顺序来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一句是歌词的中心句,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1)歌词句式长短相间,跌宕起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2)使用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红军所处环境的险恶,军民的鱼水情深,突出主题。

  (3)语言高度概括,可谓“一字千金”,巧用“解”“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过雪山草地  1.结构内容

  《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过雪山草地

  萧华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民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第一部分(第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与前一首一样,这四行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意在渲染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生存危机之严重。  第二部分(第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两句点明红军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底下,而是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以草为毯、以泥为毡,扎起军营,古往今来,又有哪一支军队能够这样做!“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战士为什么“都是钢铁汉”?为什么“千锤百炼不怕难”?因为他们官兵同甘共苦,充满革命理想,这两个中心句点明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  2.写作特点

  (1)歌词句式相对整齐,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铿锵有力,和内容完美统一。

  (2)恰当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主题。  三、深入探究

  1.学唱《长征组歌》,感受其艺术魅力。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发扬中国红军的长征精神呢?写一篇日记,发表你的看法。或者开一个家庭讨论会,同父母长辈探讨这个话题。

  中 考 解 析  阅读《萌芽》,完成1-3题。

  萌   芽

  刘  柳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懂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

  答: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语句,回答问题。

  ⑴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还想说些什么呢?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男孩为什么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题。选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粗暴对待。第二件事写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暗中帮助。

  2.本题明为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实际是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也可以理解为:以“萌芽”为题,寄寓着作者这样的希望和心情:家长、教师以及一切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要爱护孩子的创造精神,不要扼杀可贵的“萌芽”。回答不求全面,能谈出一点认识,意思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3.⑴本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及想象能力。示例:知道,我每天都给葡萄浇水,可是爸爸说我“执迷不悟”,还把花盆摔碎了……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示例:女孩的父亲能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课 外 拓 展  萧华 (1916、1、12~1985、8、12)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生于江西省兴国城区。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特务营政治委员,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110师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6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8、11、12届中央委员。主要著作有:〈怎样进行战时政治工作〉、〈长征组歌〉、〈铁流之歌〉等。萧华将军于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  《长征组歌》内容简要评析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混声合唱),(2)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 (3)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女声伴唱与混声合唱),(4)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5)飞渡大渡河(混声合唱),(6)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7)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8)祝捷(领唱与合唱),(9)报喜(领唱与合唱),(10)大会师(混声合唱)。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音乐艺术片。

《长征组歌》两首 篇6

  二   《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的:

  1、欣赏、体会歌词精当的语言。

  2、领会两首歌词蕴含的丰富感情。

  3、鼓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

  1、《四渡赤水出奇兵》 体会歌词用高度概括的画面和精当的动词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写法。

  2、《过雪山草地》     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并学习其钢铁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歌词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想:

  这两首歌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给人以思想上的熏陶和激励,教读时宜设计相关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读、思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这两首歌词艺术特色相似,在教读第一首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自行鉴赏分析第二首,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方法:

  朗读、欣赏、讨论、演讲

  教具准备:

  用电影《长征》中的个别画面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以《长征组歌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第四、六乐章制成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掌握预习提示中生字词(音、形、义)。

  3、搜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由《长征》电影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二、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三、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由学生朗读,教师导读,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词蕴含的感情。

  2、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

  (1)红军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

  (2)“天如水来,水似银”一句有什么作用?

  (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4)你认为歌词中哪些词用得较精当?试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5)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3、读课文,欣赏《长征组歌》第四乐章,结合歌词学习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领略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马艺术。

  4、齐声朗诵课文。

  5、小结:

  这首词描写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

  1、思考题:

  (1)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加以渲染?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体会其含义。

  (3)试向你的同桌推荐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2、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3、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小结。

  五、讨论题: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四渡赤水出奇兵

  反面条件:  自然环境严酷                                四渡赤水、飞渡乌江

  军事处境艰难                  战斗情况      威逼贵阳、佯攻昆明

  正面条件:  人民支持拥戴                                巧渡金沙江

  根本条件:  毛主席用兵如神                              取得战略转移中的大胜利

《长征组歌》两首 篇7

  二   《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的:

  1、欣赏、体会歌词精当的语言。

  2、领会两首歌词蕴含的丰富感情。

  3、鼓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

  1、《四渡赤水出奇兵》 体会歌词用高度概括的画面和精当的动词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写法。

  2、《过雪山草地》     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并学习其钢铁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歌词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想:

  这两首歌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给人以思想上的熏陶和激励,教读时宜设计相关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读、思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这两首歌词艺术特色相似,在教读第一首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自行鉴赏分析第二首,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方法:

  朗读、欣赏、讨论、演讲

  教具准备:

  用电影《长征》中的个别画面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以《长征组歌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第四、六乐章制成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掌握预习提示中生字词(音、形、义)。

  3、搜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由《长征》电影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二、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三、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由学生朗读,教师导读,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词蕴含的感情。

  2、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

  (1)红军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

  (2)“天如水来,水似银”一句有什么作用?

  (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4)你认为歌词中哪些词用得较精当?试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5)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3、读课文,欣赏《长征组歌》第四乐章,结合歌词学习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领略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马艺术。

  4、齐声朗诵课文。

  5、小结:

  这首词描写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

  1、思考题:

  (1)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加以渲染?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体会其含义。

  (3)试向你的同桌推荐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2、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3、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小结。

  五、讨论题: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四渡赤水出奇兵

  反面条件:  自然环境严酷                                四渡赤水、飞渡乌江

  军事处境艰难                  战斗情况      威逼贵阳、佯攻昆明

  正面条件:  人民支持拥戴                                巧渡金沙江

  根本条件:  毛主席用兵如神                              取得战略转移中的大胜利

《长征组歌》两首 篇8

  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压黔镜(  ) 乘胜(  ) 雪皑皑(  ) 泥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4分)(1)调虎离山袭金沙(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3.“横断山,路难行”这两句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4.“天如火来水似银”这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5.品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6分)①兵临贵阳逼昆明 ②调虎离山袭金沙 6.歌词为了凸现主题,往往有中心句。请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4分)《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第二部分:                   (一)       过雪山草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7.你估计这首歌在唱的时候,高潮应出现在哪里?请说说理由。(4分) 8.红军在过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各用两个字概括。他们又是*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4分) 9.过雪山草地是艰难的,但歌词中说“雪山低头迎远客”,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10.如果需要建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纪念碑,请你在纪念碑上写一段话。(4分)                     (二)   七子之歌(节选)      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嗳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中国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国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注:“七子”:即被帝国主义国家霸占或“租借”的七个地区: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州湾、九龙、旅顺大连;“妈港”:澳门的葡语音译;“郑氏”:收复中国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11.在本诗中,诗人把澳门、香港、中国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            ,让他们倾诉受帝国主义国家蹂躏的悲愤之情。(3分)12.从诗歌内容看,《七子之歌》既唱出了            的切肤之痛,又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优秀品质。(4分)13.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4分)  14.诗人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寓在所吟咏的对象上,使这“七子”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尽管他们被帝国主义国家所占领,但他们仍然                 。(3分)15.体会、品析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6分)①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②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嗳着我的脂膏。 ③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16、片断写作练习:(40分)我校计划举办“颂长征”合唱比赛,请你为大赛设计一幅背景画,用文字描述出来。1.略 2.略 3.突出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 4.比喻,形象地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5.①逼:形象地展开了红军以凌厉之势对昆明造成的威逼震慑之势。  ②袭: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出奇不意巧渡金沙江的情景。 6.《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或“革命理想高于天”)。 7.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因为这两句最能体现这首歌的主题。 8.雪大、天寒、缺粮。凭官兵共同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9.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衬托了红军官兵蔑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提示:可围绕理想、信念、战胜困难等方面写,也可从留给后世的影响来写。 11.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 12.国土沦丧(“七子”被帝国主义国家侵占);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为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近即可) 13.唤起民众,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抵抗外侮,振兴中华。 14.坚贞不屈,心向祖国。 15.①虽然澳门被葡萄牙侵占达三百年之久,但澳门依然保持着对祖国的忠贞。②比喻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掠夺香港人民的财富,残酷地奴役着心向祖国的香港人民。③比喻中国台湾虽然在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国旗为“日之丸”即太阳旗)残酷统治下,但“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还将背城一战”,以挣脱枷锁,回归祖国。 16.略

《长征组歌》两首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feng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背景资料: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这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教时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

  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拓展延伸

  1、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2、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六、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

  (二)赏析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神兵(      )       扫敌骑(      )       手携手(      )

  2.  概括一下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战士经过千辛万苦,胜利到达吴起镇大会师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3.  这首歌词开头的两句连用4个三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诵读?    (4个三字短语激昂、欢快,表达出军民同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宜用欢快、自豪的语气来读。)

  (三)“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策吗?请写出4个。(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赵等)

  (四)学唱《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两首 篇10

  四渡赤水出奇兵萧华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1.为何词中两次提到“横断山,路难行”?2.请你谈谈“军民鱼水一家人”如何理解?3.文中哪些语句具体表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一)(威海中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①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夜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_境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________之情。(二)(南京中考题)对下面一首诗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a.首句中“僵卧”一词表现出诗人已年迈体衰,第二句中的“轮台”借指北方边疆。这两句为述志,表现出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怀。b.后两句中的“夜阑”指夜深,“冰河”借指寒冷的北国战场。这两句是记梦,“铁马冰河”的梦境,更充分地展示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c.全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报国壮志融合起来,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d.全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感情激昂,但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壮 志难酬、对现实不满的思想。(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句中的“行人”是指什么人?这两句表现了怎样的内容?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什么意思?3.“山深闻鹧鸪”句中为什么写了“鹧鸪”?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参考答案 1.一方面是歌词创作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反复咏唱,突出长征之旅的艰难。2.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军”和“民”的关系,比喻成“鱼”和“水”的关系,表明红军部队是人民的部队,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部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亲人间的关系。3.“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调虎离山袭金沙”解析:在初中阶级,对古诗的阅读考查主要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诗歌的一般常识,主要如:从词语的理解开始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继而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情感的方法,如情与景的关系(“风雨大作”展现出“报国之情”)、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原诗作洋溢着一位老人的爱国情怀,“对现实不满”的分析不符愿意。答案:(一)(1)①守卫 ②夜深 (2)梦 报国 (二)d(三)1.这里所说的“行人”,主要指由于金兵大举南下,流离逃亡的人民经过郁孤台下的赣江时禁不住鸣咽落泪。这里作者以清江水的滚滚东去隐喻“行人”泪之多,突出表现了“行人”苦难怨恨的深重。2.这两句意思是说,朝西北方遥望中原故都,可惜被无数的山峰挡住了。“长安”这里用来指北宋京城汴京(开封)。实际上,作者是把曾经是汉唐京城的长安,作为民族希望的象征,寓含浓厚的爱国感情。3.这一句词人是以鹧鸪的叫声摹写自己的心情。鹧鸪:鸟名。传说此鸟起飞便向南而不往北,鸣声犹唤“行不得也哥哥”。前一句是说黄昏时我站在江畔,正为国家前途发愁,此时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这就更使我忧虑不安了。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抒发了词人忧心忡忡的爱国伤时之情。4.这两句意思是:青山能遮断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的奔流。弦外之音是:南宋民众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这两句极富哲理,说明历史进步的洪流,是任何艰难险阻也不能阻挡的。

《长征组歌》两首 篇11

  长征组歌

  [教学目标]

  1.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背景资料: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这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教时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

  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拓展延伸

  1、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2、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六、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

  (二)赏析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神兵(      )       扫敌骑(      )       手携手(      )

  2.  概括一下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战士经过千辛万苦,胜利到达吴起镇大会师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3.  这首歌词开头的两句连用4个三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诵读?    (4个三字短语激昂、欢快,表达出军民同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宜用欢快、自豪的语气来读。)

  (三)“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策吗?请写出4个。(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赵等)

  (四)学唱《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两首 篇12

  基础题1.下列各组加粗字中与课文中相同字读音不同的一项分别是(    )和(    )(6分)(1)断山a.眉  b.蛮  c.贯  d.直(2)亲人送水来渴a.押  b.潮  c.冻  d.剖你在课文中还能找出几个多音字吗?自己归纳一下,整理在语文笔记本上。2.根据拼音正确写出汉字。(4分)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4分)(    )a.1935年5月,红军度过了金沙天险,把大批追兵抛在了身后。b.我志愿军部队趁胜追击敌人,全歼敌人两个团。c.领导向这支历经千锤百练的英雄连队部署了新的战斗任务。d.上下团结,官兵一致,这是我军南昌起义以来的优良传统。4.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    )(6分)(1)四渡赤水出兵(    )a.出人意料的              b.特殊的(2)革命理想高于天(    )a.和天一样高              b.比天高(3)天如火来水似银(    )a.水的颜色像银子一样      b.水像银子一样珍贵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a.天如火来水似银      b.军民鱼水一家人c.红军都是钢铁汉      d.雪山低头迎远客6.根据意思写出成语。(10分)(1)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势,或使对方离开原来防守的地方,以便袭击。(    )(2)大军开到城下,也比喻形势十分危急。(    )(3)打铁炼钢,除去杂质。比喻经过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    )(4)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5)一同尝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同欢乐,共患难。(    )7.下列歌词中,能揭示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的是哪几句(8分)(    )a.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b.红军都是钢铁汉c.军民鱼水一家人         d.官兵一致同甘苦e.敌人弃甲丢烟枪         f.野菜充饥志越坚8.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这两个乐章的开头几句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想一想,为什么?(6分) 9.就歌词内容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一乐章除了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外,还表现了________,赞扬了________;《过雪山草地》这一乐章描写了红军过雪山草地遇到的极大困难和红军________________的顽强斗志。(6分)10.歌词为了凸现主题往往有中心句,请在下列横线上写上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并谈谈你的理由。(6分)(1)《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1.预习、阅读本单元的第四课《草》和第五课《〈长征〉节选》,加深对本课思想内容的理解。 2.课后欣赏《长征组歌》的全部十个乐章,学唱其中的部分乐章,谈一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乐章,为什么?参考答案基础题1.(1)b(“横蛮”的“横”读hèng,其余的读héng)(2)a(“押解”的“解”读jiè,其余的读jiě)  2.黔 皑皑 毯 毡  3.d  4.(1)a (2)b (3)b  5.d  6.(1)调虎离山 (2)兵临城下 (3)千锤百炼(4)弃甲曳兵 (5)同甘共苦  7.abcd  8.都是用短句突出局势的严峻。《四渡赤水出奇兵》用短句拟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过雪山草地》用短句渲染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生存危机之严重。  9.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情,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意思对即可)。  10.(1)“毛主席用兵真如神。”(2)“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可以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它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结局),它在表达中心意思方面的作用等方面来思考。 综合题1.略2.能选出自己喜欢的乐章,并且理由充分,表述流畅的,等第是优;能选出自己喜欢的乐章,并且理由充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良;能选出自己喜欢的乐章,但理由不够充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没有学唱,也没有选出自己喜欢的乐章的,等第是下。

《长征组歌》两首 篇13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次,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萧华,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身经历长征。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词,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

  ㈠思考问题:

  1、歌词主要讲了哪两个内容?哪句话最能概括全诗的含义?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品读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师点拨:红军拥有广大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这也是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段谁愿意读?

  师注意点拨第二层的含义: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你能将你对毛主席、对红军的赞叹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出奇兵

  重飞渡

  逼昆明

  袭金沙

  第二教时过雪山草地

  一、 交流导入:

  师:同学们,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一段,经历过长征的将士曾写道: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听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啊,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二、品读歌词

  师:哪写句子最能体现环境的艰险?

  “雪皑皑……炊断粮”谁能把你脑海中感受到的情景读出来?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雪山真的会低下头吗?为什么这样写?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师点拨:假如你就是长征路上的一名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跋涉着,你清楚地知道: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你连续行军作战好几个昼夜,缺少衣食,无比困乏,你的许多战友已经倒在了雪山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几句吗?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硬

  高原寒、炊断粮坚

  高于天

  篇二

  教学目标:

  1. 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 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 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一.字词检测:

  音:黔 皑皑 毡 炊chuī 毯tǎn 侵qīn

  似 sì 水似银 似乎 重 chóng 重飞渡 扎 zhā 扎营盘

  shì 似的 zhòng 重兵 zā 包扎

  乘 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 行 háng 行情,欺行霸市 jiě 解嘲

  shèng 千乘之国 xíng 行囊,行云流水 解 jiè 解送

  奇 qí奇怪 xiè 跑马卖解

  jī 奇数

  形: 渴 解渴 渴求 渴望 饥 充饥 饥饿 饥荒 皑 皑皑 袭 袭击

  喝 喝水 喝彩 肌 肌肤 肌肉 肌体 铠 铠甲 垄 垄断

  锤 千锤百炼 钢 钢铁

  捶 捶胸顿足 刚 刚强

  义:皑皑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资料:

  1.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 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2.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研读诗歌

  1. 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四》16:33-23:50 《过》27:24-36:10

  2. 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4)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过雪山草地》: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4. 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思考一下: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

  五.情感迁移

  1. 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

  2. 书后练习三(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改革开放跟长征一样都是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同样是气势宏伟,影响深广,新的长征路比几十年前的长征更曲折、更艰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发扬长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依,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实在在地努力奋斗开创未来。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才会真正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发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扬长征的优良传统,去开创美好幸福的明天。〗)

  六.创新训练

  如果把这两首歌编制成MTV电视片,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七.拓展赏析:

  到吴起镇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神兵( ) 扫敌骑( ) 手携手( )

  2. 概括一下这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战士经过千辛万苦,胜利到达吴起镇大会师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3. 这首歌词开头的两句连用4个三字短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诵读?

  4个三字短语激昂、欢快,表达出军民同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宜用欢快、自豪的语气来读。

  4. 请你谈谈这首歌词与课文所选二首歌词的共同之处,谈两点即可。

  可从思想感情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

  八.布置作业:

  1. “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其他计策吗?请写出4个。(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围魏救赵等)

  2. 学唱《长征组歌》

  教学反思

  长征难,重走长征路更难!

  这是朗读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将从学习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开始来学习朗读诗歌。

  单从诗句来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诗的层次是比较清楚的:前面的长短句交错,表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衬托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后面长句着重描写了红军的神勇与指挥员的战斗智慧。但是后面的句子包含的信息容量太巨大了:四渡赤水奇在哪里?乌江天险怎样重飞渡?兵临贵阳怎样逼昆明?调虎离山怎样袭金沙?这些历史情节早已离孩子们远去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怎样让孩子们走近历史去由衷地体会“用兵如神”?开始我想在课堂上只把诗句读懂,诗句里的历史让学生在课外去了解,然后以故事会的形式来交流,但是,我联想到在课前我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我放弃了个想法。在课前,我查找了许多关于四渡赤水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对这段历史都有大量的文字介绍,其中有错综复杂的线路、陌生拗口的人名、还有扑朔迷离的前因后果,我甚至动用家人的关系请教了部队的“专业人士”,最后还是没有彻底理清楚,我怎么能把这个难题丢给学生?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边读边补充的方式,在补充背景中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中理解诗句,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当然,我补充的背景都是浅层的,都是梗概,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诗句和朗读诗句上。其实在课前我也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但刚上五年级的学生并不能在如此多的信息中去甑别去选择,甚至有的孩子连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完的耐心都没有,这就使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对于这样一些关联着厚重历史的课文,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达到什么程度才比较合适?这种渗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操作?以扫清学生的理解障碍、朗读障碍为标?还是以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标?

  在备课时,我总是把自己想成一个学生,我总是在动笔之前问自己,如果是你,你想从这节课中学到些什么技能,获得些什么知识?所以,我的备课总是很艰难,每一段相关的历史,每一种相关的文化我都想翻个底朝天,让自己在走上讲台时底气更足一些。但也正是这样,我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许多牵绊。走到高段,课文愈加深奥,现在的我,渴望早日突围!

《长征组歌》两首 篇14

  《长征组歌》两首·同步训练四渡赤水出奇兵萧华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1.为何词中两次提到“横断山,路难行”?2.请你谈谈“军民鱼水一家人”如何理解?3.文中哪些语句具体表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一)(威海中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①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夜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_境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________之情。(二)(南京中考题)对下面一首诗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a.首句中“僵卧”一词表现出诗人已年迈体衰,第二句中的“轮台”借指北方边疆。这两句为述志,表现出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怀。b.后两句中的“夜阑”指夜深,“冰河”借指寒冷的北国战场。这两句是记梦,“铁马冰河”的梦境,更充分地展示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c.全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报国壮志融合起来,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d.全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感情激昂,但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壮 志难酬、对现实不满的思想。(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句中的“行人”是指什么人?这两句表现了怎样的内容?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什么意思?3.“山深闻鹧鸪”句中为什么写了“鹧鸪”?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 1.一方面是歌词创作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反复咏唱,突出长征之旅的艰难。2.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军”和“民”的关系,比喻成“鱼”和“水”的关系,表明红军部队是人民的部队,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部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亲人间的关系。3.“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调虎离山袭金沙”解析:在初中阶级,对古诗的阅读考查主要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诗歌的一般常识,主要如:从词语的理解开始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继而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情感的方法,如情与景的关系(“风雨大作”展现出“报国之情”)、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原诗作洋溢着一位老人的爱国情怀,“对现实不满”的分析不符愿意。答案:(一)(1)①守卫 ②夜深 (2)梦 报国 (二)d(三)1.这里所说的“行人”,主要指由于金兵大举南下,流离逃亡的人民经过郁孤台下的赣江时禁不住鸣咽落泪。这里作者以清江水的滚滚东去隐喻“行人”泪之多,突出表现了“行人”苦难怨恨的深重。2.这两句意思是说,朝西北方遥望中原故都,可惜被无数的山峰挡住了。“长安”这里用来指北宋京城汴京(开封)。实际上,作者是把曾经是汉唐京城的长安,作为民族希望的象征,寓含浓厚的爱国感情。3.这一句词人是以鹧鸪的叫声摹写自己的心情。鹧鸪:鸟名。传说此鸟起飞便向南而不往北,鸣声犹唤“行不得也哥哥”。前一句是说黄昏时我站在江畔,正为国家前途发愁,此时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这就更使我忧虑不安了。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抒发了词人忧心忡忡的爱国伤时之情。4.这两句意思是:青山能遮断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的奔流。弦外之音是:南宋民众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这两句极富哲理,说明历史进步的洪流,是任何艰难险阻也不能阻挡的。 基础知识题  一、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铺铺就(     )床铺(     )拗执拗(     )拗口(     )纤纤细(     )拉纤(     )肖酷肖(     )姓肖(     )解解除(     )押解(     ) 

  二、为下列形似字组词

  璀(     )催(     )摧(     )扉(     )徘(     )绯(     )凌(     )陵(     )菱(     )悴(     )翠(     )萃(     )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2.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3.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4.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四、为下列语句选择恰当的词语1.神把我从________(a.天空;b.天穹;c.苍穹)撒向人间。2.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________(a.镶嵌;b.点缀;c.描绘)绿野大地。3.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________(a.启发;b.启蒙;c.启迪)那些敏感的、(a.心灵;b.心扉;c.心声)。五、指出下列短语类型不同的一项(     )a.千山万壑   b.长吁短叹   c.海誓山盟   d.纹丝不动参考答案    一、铺:pū pù  拗:niù ào  纤:xiān qiàn  肖:xiào xiāo  解:jiě  jiè    二、璀璨  摧残  催眠  心扉  徘徊  绯红  凌辱  陵墓  菱角  憔悴  翠绿  出类拔萃    三、1.彻夜不寐:整夜不睡觉。2.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3.鸣锣开道:指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开辟道路。4.衷情:内心的情感。    四、1.b  2.a  3.c b    五、d

《长征组歌》两首 篇15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 :体会歌词的音乐美

  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预习要求:

  1. 制作读书卡

  2. 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1. 由《七律 长征》导入  

  二. 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 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

  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

  1.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

  3、比较本课与《七律 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

  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1. 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 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1.再读《过》,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2.问:怎样克服的?*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3.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五. 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

  1.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按票数多少和评价好坏,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为鼓励奖

  六. 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

  附板书: 《长征组歌》两首

  (一)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奇 兵 盛赞 用兵如神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二)

  (钢铁汉) (骨更硬)

  坚强 + 追求 = 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 (志越坚)

《长征组歌》两首 篇16

  《长征组歌》两首

  萧  华

  [教学目标 ]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教时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