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误妈妈应该怎么做(最新亲子教育篇)
一些家长在为孩子罗列错误的同时,省去了那张表扬贴,反倒常会搭配上“妈妈希望你改掉某某习惯,养成某某习惯”这样的“鼓励”,这就是“希望式教育”。但“希望”并非表扬,希望孩子不再怎么样,要改变成什么样,这种愿望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前者,它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提醒孩子“你做过什么错事”,和赤裸裸地将他的错误罗列出来没有什么两样。
物质奖励式的教育更是错误的。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孩子说:“我妈妈说了,只要我考了一百分,就带我去吃肯德基。”也有的孩子说:“我爸爸说,只要我这次期末考试考了九十五分以上,就给我买一支。”家长的这些做法是不对的。
如今,大多数家庭的物质水平都达到了并不短缺的程度,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即使是用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的一些物质去引诱他,也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不能持久。如果始终用这种物质引诱的方法来对待孩子,还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为物质或者其他诱惑而努力,甚至不择手段的习惯,这会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况且,家长不可能一生都对孩子进行物质引诱,当孩子长大以后,又如何去发现值得他们为之努力的动力呢?而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却能为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这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表扬的作用,胜于希望,胜于物质奖励。这是我的观点。但有的家长会反驳我说:“我的孩子每天都让我生气,我不得不整天提醒他注意这注意那,到哪里去找值得表扬的事?”不可否认,这句话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困惑与心声。
实例二:
昕昕的书桌前也有许多字条,甚至有的时候,她的房间里到处都贴着字条,但没有一张是我贴的。每次考试失败,昕昕都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也不去打扰她。第二天早上,昕昕精神百倍地去上学了,我这才走进她的房间里。这时,总会看到房间里贴满了有鼓励意义的警句,墙壁上、书架上,甚至是床头柜上。
我从来没给昕昕写过希望她“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这样的字条,也没说过这样的话。因为我知道,当孩子怯生生地告诉我她犯了错时,她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我们没必要再去强调或放大她的过错了。
从昕昕很小的时候起,我和她爸爸便达成了共识——只表扬,不批评。
我们家曾有一个“优秀”的传统,我自以为是优秀的,那就是开办“家庭之声广播站”。
其实,叫“家庭之声广播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那时候我们把它称做“被窝之声广播站”。
昕昕小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前,我都会在被窝里进行“广播”。每当我说出“被窝之声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啦”这句话时,昕昕都会麻利地溜出自己的被窝,光着小脚丫急匆匆地跑到我的床上,钻进我的被窝,听“广播”的内容。我的“广播”通常是这样的:
“昨天,有一位小朋友在吃饭时帮爸爸妈妈搬了凳子,爸爸妈妈觉得非常高兴,这位小朋友的名字叫——昕昕。”
“昨天,昕昕小朋友在幼儿园把一位摔倒的小朋友扶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