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青春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 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二、 背景介绍
三、 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 听录音
2、 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 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四、 探究新知
1、 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 b、调整词序 c 、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 赏析写景句
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 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五、总结全词
(由学生归纳本词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学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文本阅读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即: 。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 ,这里用来表达 。
2.“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三)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 ,这里指 。
2.“粪土”的意思是 ,用法是 。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
(四)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 ;“遏”的意思是 。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
阅读《相信未来》,完成1—5题。新课标第一网
1. 用象征手法表达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作者自己。
b. “我们”包含作者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 “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 “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 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高一语文反馈练习答案
沁园春•长沙
一、1.c 2.c 3.c 4.d
二、(一)1.满江 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 盛哀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1.a 2.d
(六)1.a.写美景,抒豪情 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事议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
b.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
c.语言极富表现力
2.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北国、湖南/冬景 秋景
3.甲诗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乙诗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
(七)1.一块像鹰一样想飞的山岩,用意是为了抒发作者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新课标第一网
2.比喻拟人。作用:使山岩的形象更具体,突出其勇敢、倔强的形与神。
3.用神女峰那颗早已是石头的心来反衬山岩那刚毅不屈的灵魂。
4.真正的自由必须挣脱传统的勇毅与刚强去实现,而为此将付出巨大的牺牲。
5.c
(八)1.略 2.相思、离别
【《相信未来》参考答案】
一、
1.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怀中。这些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
2.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会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创造出新的生命。
3.(1)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突出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2)反复咏唱 “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4.b(a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作者本人;c“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不符合文意)
5.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吟诵青春 篇2
、 教学目标 :
1. 能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
2. 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这组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
3. 选择这组诗中对自己最有启发的诗句,能够对内容或表达技巧加以点评。
4. 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写一首诗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2. 让学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对诗歌的理解,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沁园春·长沙》,《致青年公民》
第2课时:《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
四、教学方式:活动体验
五、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大家都听过韩红的歌吧,声音纯正,但大家有没有印象她唱的一首《小花》?这首歌是翻唱四、五十年代战争为题材,八十年代拍的电影《小花》,小花一直在寻找她当兵的哥哥,表现了一种军民之情。韩红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不懂得革命先辈开创中国建设事业的艰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悟空传》(网络文学):思想的贫乏,没有激情,机器式的生活《摩登时代》(卓别林)→我们应回顾历史,与历史对话。清代大文学家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吟诵青春”板块四首文本分别是20、30s,50、60s,60、70s,80s。吟诵时注意与时代挂钩,今天我们先来看前两首。
(二) 1.找一名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检查预习情况。
让学生点评,纠正。
→朗诵技巧:“心悟口诵”,“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
著名播音专家张颂教授:朗诵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
2. 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3. 大家各自揣摩感情,各自读。(板书要求)
4. 点学生再朗诵、点评
5. 老师范读
6. 分小组朗诵,结合黑板上的要求讨论,小组长组织,各自理好问题的思路,向全班发言,相互交流,学会倾听,记录别人的发言。
7. 《致青年公民》(略讲)
引导学生朗诵,提出要求。
(三)作业 布置:
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学习与评价》相应部分并总结。
3. 预习本板块后两首诗歌,包括戴望舒《雨巷》。
(四)板书设计
朗诵:字、词;节奏;音调;情感
《沁》要求:这首词写了什么?
读这首词我联想到了什么?
我能理解揣摩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了这首词我学到了什么?
《致》要求:理清作者的思路
诗歌的特点:阶梯式
给你的启示(学到了什么)
注意带着感情朗诵(课后示例
目标:体验青春激情
明确青春使命
(五)教学后记:
由于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所以时间的处理上估计不足,有虎头蛇尾之嫌,导入 可稍缩短,重点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上。调动学生主动发言是教学难点 。
9.7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食指?有没有听说过陈凯歌呢?陈凯歌当年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就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食指。
(二) 1.食指简介:(借助多媒体)
(1)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2) 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
食指显然不是那种摆弄智力的写作者,他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人心流传的诗歌。同时,这是当代诗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转向自己、转向内心的失落状态、转向真实经验的诗歌,从而使一代人通过食指的诗,得到了经验与情感的自我认定。
(3)食指的诗太真实了,太英雄化了。自我、世界与语言三者密不可分,诗歌方式就是他的内心与行动的方式,因此最后他必然要被撕裂,走向了“精神崩溃”的境地。正如诗人多多所说:“食指是朱湘自杀以来所有诗人中唯一疯狂了的诗人,也是70年以来为新诗歌运动伏在地上的第一人。
(4)图片展示:17岁、20岁、福利院中的食指
2.《相信未来》背景简介: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带者这种情感,让学生读一读,体会感情。
3.点一名同学读前三节,整理思路:要相信未来→原因→呼唤相信未来
4. 小组讨论,结合课文理解:
(1) 前两节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 第三节与前两节相比有哪些差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变化?
(3) 作者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小组讨论后,由一名同学整理答案与全班交流讨论
总结:
(1) 灰暗→悲凉
(2) 句式,色彩,情绪由悲凉→积极
(3) 未来会“拨开腐烂的皮肉”。露出“坚强的脊骨:,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 诗是心灵的音乐。六月是青春的季节。青年从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6. 小组之间朗读交流
7. 戴望舒简介(借助多媒体):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1927年11月,其成名作《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他早期和成熟期的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先后出版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共存诗90余首。戴望舒的诗歌既映现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包含着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
8. 听戴志勇的《雨巷》的朗读带。
9. 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吟诵青春”整个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