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 罗兰

2023-08-31

罗曼 罗兰 篇1

  罗曼 罗兰(节选)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⑵基本解读

  这篇作品的描写对象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受的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节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罗曼•罗兰传》,主要截取了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生活历程。为了追溯传主思想情感形成原因,为了给罗曼罗兰日后成就的描写作铺垫,这篇作品描写了罗曼•罗兰求学的高师的教育特点、他与同窗好友的共性、当时的文化风气等外在因素,同时,作品还写到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罗曼罗兰个人自己的人生向往、爱好才能与生命选择。这样,作品将传主的客观生存环境与传主个人的主动性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传主的思想情感发展为主线,深刻而丰富地刻绘了青年罗曼•罗兰的一段生命形象。

  ①高师的教育特点

  a 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远离实际生活,以便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b 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

  c 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d 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e 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②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

  a 选定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这一选择,使他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自由,对他后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以此来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

  这种历史观的核心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各个时代的更替流变犹如一个有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生命体。

  b 罗曼罗兰在高师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有着一个历史解剖家善于解剖现代文化的本领,他在一切领域具有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

  ③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同窗好友

  法国理想主义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克洛岱尔、休阿列斯、贝济,恰好在有着决定意义的求学时代都是罗曼罗兰的同窗好友。

  a他们在彼此神秘热情的交谈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

  b他们充满对人生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极其严肃的理解。

  c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d 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他们迷恋莎士比亚,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仰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和牺牲自己一生的偶像。

  ④罗曼•罗兰的个人才华和人生选择

  a 罗曼罗兰被认为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特别醉心于文化史的描述。

  b 他逐渐形成着自己的世界观:“我思故世界在”:永远忠于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思考眼界是广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狭小的自我。

  c 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暗暗地写诗作曲。他还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受生活磨难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第一缕霞光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总结:

  这篇传记从多个角度写出了罗兰思想成长的历史,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罗兰日后获得成就的多重原因。从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他当时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当时社会的思想情形等方面——罗曼罗兰身处的文化环境来看,罗曼罗兰是时代的产儿,是时代文化培养和造就了罗兰。但是,离开了个人的主观因素,罗曼罗兰也不会是后来成就斐然、有独创性的罗曼罗兰。这篇传记在描述外在因素的同时,处处结合了罗兰自己的志向、兴趣、才华等。正是这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描写,作者茨威格生动而深刻、细致而丰富地刻绘了传主形象:一个有着崇高的生命理想、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醉心于文学艺术、擅长于描述文化历史的罗曼罗兰。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理解罗曼•罗兰思想成长的外在要素。

  参考答案 见前文的分析。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运用怎样的世界观来观察历史,运用怎样的人生态度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其艺术才华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来在其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的,这些元素,在为一个作家(同时也包括其他行当的人)做传时,如果剖析精要而得当,可以大大地提高传记作品的价值。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一些个人联想。

  参考答案 不拘一格。可以同时向学生介绍罗曼罗兰所写的一些人物传记作品,如《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并由这些传记作品中传主的思想品质与罗曼罗兰本人进行某些对照。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在于较为深入地理解罗曼•罗兰的基本历史观。

  参考答案 参见前文。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了解这篇传记作品的写作技法之一: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参考答案 a 罗兰的同窗好友。 b 罗兰与托尔斯泰。

  3.相关资料

  ⑴罗曼•罗兰生平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29—1944.12.30),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家。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一个小市镇克拉姆西,母亲是一位深具音乐素养的女性。罗曼•罗兰的童年是沉闷忧郁的。故居面临运河,家中禁止孩子出去乱跑,除了上学,不许出门,他就常常俯身在矮墙上,长时间凝视运河上污浊停滞的水和航行缓慢的驳船。沉闷的生活使罗兰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14岁时,他进入了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顺利通过了中学教师就业考试,旋即去设在罗马的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1895年过艺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罗兰的第一期创作全是剧本,其中多数取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史实,有1895年完稿的《圣路易》,1898年完稿的《哀尔帝》、《群狼》,1899年完稿的《理性的胜利》,19xx年完稿的《丹东》,19xx年完稿的《7月14日》等,这些剧本在那个年代很少能在刊物上发表,上演的机会更少,因此遭到家人,尤其是出身名门的夫人(语言学专家伯雷亚教授的女儿)的反对,最终导致19xx年5月两人的离婚。9年共同生活的结束是罗兰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决心脱离上流社会,到文学艺术中间去寻找归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文主义。他在20世纪头一个XX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xx年的《贝多芬传》,19xx年的《米开朗基罗传》,19xx年的《托尔斯泰传》。

  从19xx年到19xx年的XX年中,罗兰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利用执教之余的假期写成的。这部作品欲与诗意,描述一位很有创造才能的艺术家所面临的一连串危机。这位德国血统的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即使在逆境中也不甘屈服。作品表现的深刻主题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罗兰艺术和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奠定了他的大文豪地位。19xx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

  19xx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瑞士度假的罗曼•罗兰和母亲一起决定定居日内瓦,参加了设在瑞士国际红十字会的“战俘通讯处”的工作,义务服务了9个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多次写文章反对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最著名的是19xx年9月刊登在《日内瓦日报》上的《超乎混战之上》和同年12月发表的《打倒偶像,解放灵魂》二文。

  19xx年,瑞典学院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人道主义作家,罗兰把奖金全部赠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将感到幸福”。由于战争,颁奖典礼没有举行。为了表示谢忱,罗兰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稿赠送给了瑞典学院。虽然这部体积庞大的稿子今天存放于二次大战后落成的巴黎“罗曼•罗兰纪念馆”,但它的所有权仍属于瑞典学院。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罗兰对此表示拥护和同情,宣称布尔什维克从事的是“宏伟的社会事件”,1918年10月,苏联科学院聘请他为科学院院士。

  从19xx年至1938年这24年中,罗兰一直隐居于日内瓦湖畔的一个小镇上,不辍写作,从1922年至1933年,他创作了继《约翰•克利斯朵夫》后又一部多卷本(7卷)长篇小说《母与子》(又译《欣慰的灵魂》)。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点,着重刻画了安乃德母子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成长过程。20年代,他研究了印度的甘地主义,于1924年发表《甘地传》,向西方解释印度的神秘哲学。

  1935年,罗兰访问苏联,受到斯大林的两次接见,并下榻于高尔基家。他的作品,他在创办国际性刊物《欧罗巴》(1923年)中的作用以及他的苏联之行,使它称为“左派”领导人。他还当选了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是1932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和平大会的执行主席之一。

  1938年5月罗兰返回故乡,继续写他的《回忆录》(发表于1956年),同时创作了《罗伯斯庇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再一次发表了他支持反法西斯战斗的信念。德军入侵法国后,他被纳粹党严密监视,直到希特勒下台。1944年11月7日,他抱病来到巴黎,参加十月革命纪念运动。1944年12月30日,他逝世于克拉姆西镇。

  (2)罗曼•罗兰与《贝多芬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当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在世风的日益颓靡中, 颓废文学在西欧泛滥开来。正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促使罗兰拿起笔来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要“吹起冲锋的号角, 向政治的谎言和文明的罪恶进攻”, 他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 他不断地创作歌颂英雄的剧本, 以求“重新燃起民族信念”, 其间创作了《圣路易》(1897)、《阿埃特》(1898) 等历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家, 罗曼•罗兰早年即有志于名人传记的写作。那是在19xx年, 其时罗曼•罗兰正在写作《贝多芬传》,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因病丧失了听觉, 他在痛苦的煎熬中, 从古希腊传记家布吕达克的《名人并比传记》中找到了战胜痛苦超脱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正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名人传”的庞大的创作计划。他要写作包括欧许将军, 托马斯•潘纳, 米开朗琪罗、席勒、加里巴尔底、玛克尼•弥莱等大人物的传记,“对于那些伟大的个性, 都要给以最高的评价”,以安慰和鼓励“世上不幸的人们”, 使他们超拔于苦难之上, 同艰苦的命运斗争, 努力做一个“无愧于人的人”。他曾在1902 年10 月致玛尔维达的信中说, 他将依照布吕达克的格式来介绍现代英雄的事迹, 强调他们的道德品格, 而且, 他将从贝多芬开始。

  这个宏大的传记创作计划, 并没有完全得以实现, 而按照原定计划创作的“名人传”只有两种, 即《贝多芬传》和《米开朗琪罗传》。《名人传》, 正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的艺术之壤中绽放出的奇葩。那是20 世纪初, 当罗曼•罗兰那颗敏锐的心灵日益感受到世风的颓靡, 当这个高尔基所谓的“资产阶级的叛逆者”,“在悲观主义的重压之下”对“狭窄的铁笼里的生活”濒于绝望之际, 罗曼•罗兰就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予了人类“英雄”人物的力量。他认为, 人类仿佛是一阕交响乐, 正是由伟大的灵魂所谱成, 那些人类的英雄们正如一棵棵大树, 他们的根扎在最深邃的泥土中, 枝桠在崇高的欢跃中伸向穹苍, 放射出夺目的精神之光, 在这个风云莫测的世界上, 对于人类的灵魂来说, 这精神的光明比温暖的阳光更可宝贵。诚如罗曼•罗兰所言, 那些年他毫不间断地从一切国家中自由的心灵和被迫害的人们那里汲取最珍贵的滋养, 这最珍贵的滋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在这个尘世间英雄们不受勒束的性灵与那些“脱僵野马似的偏激狂、暴力和虚伪”之间的搏斗, 而且冷静而明晰地记录了罗曼•罗兰在人生的斗争中所闪烁出的思想的火光。其时, 他决意要为那些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 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贝多芬传》是“名人传”的第一部。在所有的英雄传记中, 罗曼•罗兰“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1917 年1 月在《献给马克辛•高尔基》的颂词中谈到,“在精神自由到处受到摧残的日子”, 那位敢于替那些被迫害、被箝制, 被奴役的大众主持正义的高尔基,曾于1916 年12 月致信罗曼•罗兰。高尔基在信中说:“在当前, 没有比青年一代更需要我们关切的了, 我们这些行将就木的成人们正在留给我们的子孙一宗可怜的遗产, 传给他们一种可悲的生活, 这场愚蠢的战争惊人地证明了我们精神的贫弱和文明的腐朽”。高尔基热切地呼吁说:“让我们提醒孩子们吧, 人类并非一直像我们这样孱弱与恶劣。在一切民族中, 曾经有过而且现在还有伟大的人和美好的心灵”。高尔基想通过当今主要作家们的帮助, 出版一套给儿童看的书, 包括几个人类领袖的传记。高尔基向他所谓的“继续珍爱着人类最优秀的原则”的大作家罗曼•罗兰发出了诚挚的请求:“我的亲爱的罗曼•罗兰, 我恳求你写这篇贝多芬传记, 因为我确信没有人比你写得更好了⋯⋯”。正像由于罗曼•罗兰决意要在“摧残艺术杰作和毒害人类精神的恶毒暴政”下勇敢地担荷起保卫“千百年来艺术和思想的神圣方舟”的重任, 正是由于他对于“所有音乐家之上的音乐家”贝多芬的热爱, 正是由于大文豪高尔基热切而诚恳的吁求, 罗曼•罗兰于1917 年1 月底给高尔基回信, 正式担受了这一创作《贝多芬传》的大任。

  贝多芬的一生, 是为了音乐而生, 他君临于痛苦的深渊之上, 以令人赞叹的坚韧与刚毅讴歌着欢乐; 贝多芬的一生, 又是一个天才的作曲家为了完成他的艺术使命, 也就是通过他的乐曲表达他那颗“伟大的心”, 因而和世俗不断地矛盾冲突、不断地斗争的一生。

  《贝多芬传》从这位作曲家的童年写起, 他出身于波恩城一个贫寒的艺人之家, 童年时代生活困苦, 音乐天赋被父亲发现之后, 便常常在粗暴的威胁与毒打下学琴, 并过早地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贝多芬23 岁离家投奔当时中欧封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维也纳, 在那里度过了几尽一生的时光, 并陆续创作出许多杰出的乐章而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他还未到30 岁听觉已开始失灵, 虽多方医治而无济于事, 晚年生活窘迫而至“为每天的面包发愁”。《贝多芬传》着重描述了这位音乐家在悲剧的一生中与肉体的痼疾及不幸的命运所进行的不屈的抗争, 他怀着被压迫被践踏的人民大众的反抗激情, 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和“命运”, 和人生的苦难斗争到底的勇敢顽强、撼天动地的气魄和力量。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总是在刻意描画贝多芬的肉体与精神的磨难, 这就更加真切地凸显出贝多芬英雄的品格, 展现出他为至爱的艺术而“受苦、奋斗、为善”的闪光的一生。如关于1882 年《菲贷里奥》预奏会的“惨痛的记述”, 那使“他心坎里受了伤”, 至死也不曾忘却的可怕的一幕。

  罗曼•罗兰细腻地描绘了贝多芬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格调, 具有瑰丽宏伟的音乐性。诚如罗曼•罗兰所坦言:“在心灵的天地中有着节奏和旋律, 这就是我的思想致力于达到的图景。”在传记中, 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 生命与作品已经水乳交融为一体, 罗曼•罗兰将贝多芬“通过痛苦, 取得欢乐”的一生, 谱成了一曲撼人心魄的人与命运搏斗的生命交响, 贝多芬一生的悲欢离合, 有如交响乐中高低轻重的各种音调, 错综交织, 形成了壮美的旋律的洪流, 生动地展示出一个性灵的伟大与崇高。

  罗曼•罗兰作为音乐艺术史教授, 优秀的钢琴家, 音乐评论家和为许多音乐家树碑立传的传记大师, 他以对于音乐的广博涉猎与深睿参悟将对贝多芬作品精当的音乐评鉴融入传记之中, 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伟大。罗曼•罗兰还将贝多芬的书信、笔记、遗嘱等生平材料融入传记之中, 不但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了更细致深入的展示, 而且使传记更加真实、生动, 大大增强了传记这种逆时性文体的可信度。

  正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原序》中所言, 他的这部《贝多芬传》绝非是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作的渊博的学术著作, 而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 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正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 在人生的考验中, 贝多芬已经成为我们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 成为一个良伴和向导, 使我们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 使我们能不顾一切地去生活, 去爱。《贝多芬传》是一部具有丰厚思想底蕴与旺盛生命力的经典之作, 是罗曼•罗兰追求人类进步与和谐的博爱心胸中吟咏出的一支歌, 它以其特有的激越的旋律震撼了世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海中掀起狂涛, 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罗兰以其丰厚的创作, 发展了传记文学这种文学体裁, 他的传记作品视野开阔, 思想深刻, 形象鲜明, 激情的诗意、哲理的探求和对现实的反映交织在一起, 构成多彩的历史画卷, 成为20 世纪上半叶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段圣玉《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艺术特色评析》

  (3)罗曼•罗兰与托尔斯泰

  自现代以来,流行连篇累牍的传记。传记作者们拼命发掘一切可以搜罗的资料,力图再现笔下人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古代的人们不是这样。古罗马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司马迁的〈史记〉中每一篇传记不过几千字。古代的作者们相信,一个人一生中只有创造出伟大功业的片段值得详细记叙,其余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所以大可以略去不写。

  我曾经痴迷于俄罗斯这苦难大地上的文学,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传记很难找,托尔斯泰的传记却搜集了不少。里面有莫罗夫妇写的洋洋两大卷的〈托尔斯泰传〉,有托翁的小女儿写〈天地有正义〉,也有苏联作家以及国人写的零星的传记。最终我确信罗曼.罗兰写的《托尔斯泰传》是所有托传里面写的最好的。

  罗曼.罗兰的托传不拘泥于托翁的生活细节,直接打开通向托翁心灵的大门。

  “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他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是我们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为我们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视的。而他之于我们,亦非一个骄傲的大师,如那些坐在他们的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威临着人类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称的,那个在一切名称中最美,最甜蜜的一个——“我们的兄弟。”

  这就是这部传记的开头和结尾。罗曼罗兰对于托翁的评价中肯、实际,比如,他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可谓盖棺论定的评价。

  我读过莫罗的传记,知道托尔斯泰也有很多的缺点,比如年轻时生活略失检点,脾气暴躁等。但是世界上不曾有过一位象他一样心地善良、纯洁,对自己道德批判到近乎残酷的地步。当他犁地、做木工活、自己补鞋子,编民间故事和识字课本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并不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他不这样去做,我们就看不到他那些伟大的作品了,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

  终于有一天,俄罗斯的良心,这苦难大地上的儿子,毅然离家出走,逃向苍天。高尔基曾说过,托尔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这世的财富。

  让我们都来倾听一下这英雄的声音,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王佩《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

罗曼 罗兰 篇2

  高一语文新教材(广东版)第六课教学设计

  (节选)

  (奥地利)茨威格

  一、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以小说和传记见长。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和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

  、心灵热情的描摹。世界闻名。著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

  。

  二、题释:

  (1866-1944):法国文学大师,著有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等。

  荣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词语:

  勃艮(gèn或gěn)第 喧嚣 斯宾诺莎 能言善辩

  名噪一时 炯炯(jiǒng)发亮 供人消遣(qiǎn) 混沌(hùndùn)

  ※ 补充词解:

  炯炯:光明,明亮。如目光炯炯。

  名噪一时:一段时间内名声显赫。

  四、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分几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一)就读的高师在教育方面的特点。

  (二)高师教育对的影响。

  1、他获得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和勤奋精神。

  2、他与自己的好友产生了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3、他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倾注了仰慕之情。

  (三)在高师的创作成果。

  五、筛选信息,分析研讨:

  1、就读的高师在教育方面有哪些特点?在书上标出。再用短语逐条归纳。

  ——封闭式;培养目标高;有传统精神和经验;严格要求;有一定限度的自由;培养了最渊博的学者。

  2、文中说:“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

  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你是怎样看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的?

  ——提示:昨天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明天是今天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3、压缩下面的句子成一句话:“在当代,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一样在一切领域具有如此扎实的有系统的

  实际知识基础,即使接近这个水平也不可能。也许,他那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那超人的勤奋,也是在

  他闭门幽居的年代获得的。”

  ——“在当代,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一样在一切领域具有如此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即使接近这

  个水平也不可能。也许,他那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那(和)超人的勤奋,也是在他闭门幽居的年代获

  得的。”

  4、他与自己的好友产生了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的内含主要是什么?在书上划出。并把它

  简括成一句话。

  —— “他们都感觉到了……也在所不惜。”

  为人民而创作。

  5、年轻时也“追星”,但他的“追星”和现在不少年青人的“追星”有什么不同?

  ——提示:目的;内容;方式。

  6、在高师的创作成果有哪些?在书上划出。

  7、从文章中找出对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说说作者是如何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

  突出传主形象的?

  ——法国理想主义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人物: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

  。

  他们有相同的理想、追求和爱好,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这对突出传主形象起到了衬托和强化

  的作用。

  六、概括主题:

  提示:从段意入手。

  本文介绍了年青时就读巴黎高师的情况,突出了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勤奋精神和巨大收获,给

  了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

  3、阅读第59页《放言述说平生事》一文。

罗曼 罗兰 篇3

  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罗曼•罗兰》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罗曼•罗兰》实用文本阅读原文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罗曼•罗兰》实用文本阅读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罗曼•罗兰》实用文本阅读答案

  1.(4分) A E

  2.(4分)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3.(4分)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4.(8分)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联系现实略。

  (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