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2022-01-25

   ⑵ 刘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志同道合的战友,使我怀念;

   ⑶ 抒发悲愤,祭奠烈士;

   ⑷ 提醒庸人,莫忘惨案)

  6、提问:第六、七两段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教者小结:全文思路的中国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四、布置课后作业

  1、继续反复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⑴ 作者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⑵ 文章第二大部分的顺序是什么?

   ⑶ 能否将第六段与第七段的顺序颠倒一下?

  2、思考:鲁迅在本文写哪几类人?他们在惨案中的有哪些行为?惨案发生后,他们又有哪些反应?鲁迅对他们的情感与评价分别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2、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


一、理清本文局部思路


  1、提问:作者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明确:

   ⑴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⑵ 便于交代写作的缘起。

   ⑶ 便于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

  2、提问:三、四、五段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先回忆与刘和珍初识,再详写遇难经过。

  3、六、七两段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因为第六段虽然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之情,但更多的是作者冷静地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而鲁迅是明确地表示他不赞成徒手请愿,认为以这种方式所流的鲜血无助于社会的进步。(这里可顺带帮助学生理解本段中语句的含义)第七段作者是热情赞颂了此次惨案的意义,即显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和烈士的鲜血将会使“庸人”看到希望,将会激励“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这两段前者是否定,情感较为阴暗、消沉,而后者是肯定,情感较为激越、高昂,所以这样安排更能体现作者写作此文是为了悼念死者,教育、激励生者的目的。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