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2021-09-06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观”:
       ① 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
    ② 景象。“非常之观”。
    ③ 建筑物的一种,读 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⑵ “得”:
    ① 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 心得、收获。“往往有得”。
   ⑶ “夷”:
    ① 平坦。“夷以近”。
    ② 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⑷ “相”:
    ① 帮助、辅佐,读 xiàng。“无物以相之”。
    ② 宰相、丞相,读 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古今异义: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
    作介词用:
    ① 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① 表并列。“险以远”。
    ② 表承接。“由山以上”。
    句子:
     ⑴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⑴ “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⑵ 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
     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四、讲读第4段 
1、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悲”:
         ① 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 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