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教师随之朗诵全词。
(2)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道、遏。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教师作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5)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l: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生2:眼前的景物使词人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不妨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学生朗读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让学生将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教师展示cai课件:“独立寒秋”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再作一次较为形象而有诗意的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
(4)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学生思考后,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像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习诵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见板书)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看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说:“看”的视角变换学生不难看出,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设计板书。这样可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3)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将词中文字通过想像在脑海里形成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比照教师制作的cai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