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第一课时)
2021-03-23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叠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疾驶;雄鹰敏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学习诗词,更应重视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培养)
(4)出示投影: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在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心摇其精。而沉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节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后,明确:古来文人骚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欧阳修便属此类。在《秋声赋》中,以秋声为发端,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写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流露出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而词人却通过绚烂而充满生机秋景的描写,流露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争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5)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试作简要说明。
明确:如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④“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像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3.品读上片后三句。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说:此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点拨: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