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须品味
主旨:
《我心归去》中作者描绘了在异国他乡的冷清和对亲人对故乡的惦念,流露出潜藏内心的寂寞,表达了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阐述了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哲理性思考:故乡,就是人的精神家园,就是人的心灵归依。
文法:
1.《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如故乡不等于出生地等等。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隐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运用人称变化,使文章真实感人。旅居的孤寂,作者用第二人称“你”表达,使读者读来亲切,感受真实。
结构:
探究后争鸣
文章结构是构成一篇文章的框架,这个框架是什么形状,完全由文章内容来决定。我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要分析它的内容,根据文章各段内容的联系勾勒出文章的结构形式。关于本文的结构,有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客居法国的孤独寂寞。第二部分(5~6自然段),家园之思的强烈深挚,第三部分(7~9自然段):家园之思的深刻思考。
观点二:第一部分(1~4自然段),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第二部分(5~9自然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我的观点
高手支招之三——多维阅读
夜 晚
韩少功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 12—5 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