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
从容说课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人生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全文共两部分。前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作者以地坛的荒废来自比和衬托.写出了截瘫后难言的苦衷和悲伤;又以地坛荒芜中的生机烘托自己求生的希望和决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生命的思考、解读贯穿始终。后部分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正是这伟大的母爱给了儿子生存的勇气和力量。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人生新疆域是本文鲜明的主题。
教读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的要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其次,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生理解母亲、感受母爱,把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美的赞语献给母亲。既重情感教育,又促使学生激情表达,张扬个性。
教材只是个例,既注重文学鉴赏,又不失生活教育,以一代十,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理当如此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
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德育目标
1.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2.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含。
教学难点
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vcd光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悉尼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夺金时的镜头剪接,约二分钟。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我们看到这些健儿,虽然身罹残疾,但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使我们这些正常人都感到汗颜。他们身残但志不残,人生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但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像他们一样去拼搏、去追求。君不见,罗斯福坐着轮椅完成了世界格局的大逆转;布伦克特牵着导盲犬坐在了英国教育大臣的座位上;张海迪,坐着轮椅为他人减轻痛苦;王占君,坐着轮椅历经艰难,写出了近十部长篇;海伦•凯勒,虽然生活在黑暗而无声的世界中,但她用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生命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一位残疾人作家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的生命价值——《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