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悼念烈士,抨击敌人。
⑵ 歌颂猛士,批判庸人。
主体:(第三至五部分)详述刘和珍的斗争事迹与牺牲经过。
⑴ 回忆往事,刻画性格。
⑵ 惊闻噩耗,唤起民众。
⑶ 追述经过,激浊扬清。
总结:(第六、七部分)总结历史经验,探究此事件对将来的意义。
⑴ 评论请愿,缅怀先烈。
⑵ 颂扬逝者,激励后人。
4、文章主旨:纪念刘和珍君,赞颂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控诉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行径,严肃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热情号召人们继续“奋然而前行”。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
明确:开头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剌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堂堂大学的女大学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棋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时间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鲁迅先生写文章记念刘和珍,那么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呢?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而是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记述了作者与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
在生活的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的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向执政府请愿,欣然前往。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刘和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3、文章单单的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