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
2020-03-112.集体朗读第二层,然后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的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
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本诗结构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 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2)从感情抒发上看,第1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第2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从第1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4.探究式阅读
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如“凌霄花”“木棉”等)表达了一种新型的平等的爱情观,除此之外,你还能揣摸出哪些思想意义?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提供借鉴例子。如:诗的前一部分,“橡树”这一意象是异位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一群体意象,作为其对立面呈现于读者面前,且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雄居其上的。而“凌霄花”的攀附“高枝”以“炫耀”自身,“鸟儿”“痴情”的机械“重复”,“险峰”有意地“衬托”“橡树”的“威仪”,频频传递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僵化了的不平等关系,是下级对上级、后生于师长、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是专制政治下百姓对于权威偶象的绝对服从、盲目崇拜。这种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泯灭个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人道的主奴关系。诗人否定这一关系,渴望的是后一种“木棉树”以“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的彼此对等的关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关系中,个体的人性得以张扬,人的尊严受到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承认。不难看出,诗人渴望的是人性的复归,追求的是强大自主而又充满激情活力的尊严与人格——“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鄙视的是时代和命运铸就的归属性病态人格。诗歌通过前后两组意象的矛盾和对比,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否,恰恰是衡量社会进步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