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
2020-03-11二、解题
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年~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浓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释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像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2.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①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②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像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爱情这个话题历来是永恒的。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更有人说,爱情使人迷惘;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致橡树》去寻找答案吧。
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
出示投影
痴(chī)情 慰藉(jiè) 霹雳(pī lì) 雾霭(ǎi) 流岚(lán) 虹霓(ní)
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
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要么“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么“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