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备课

2019-12-10

这个世界里没有苦痛的意识,生与灭,动与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累了就休息,无声中有轰然的巨响。这便须有一颗敏感的、沉静的、忘却世间的荣与辱、成与败的心灵。了悟如此,那么人生的苦难又算什么呢?
于是在这样的“宿命”里,我们看到作者的另一番领悟。他说甚至是地坛这荒园要残废他的双腿,要“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剥落豪华见其真醇”的方式让人感悟到生命之中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而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最需要恢复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寻回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一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荒园“入场式”。他是这样写的:“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唐朝于邺说:“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可见傍晚或夜晚时分是多么的开启人的思索。的确,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又要去向何方?这就是空间感里的时间感。
所以作者说:“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作者解悟到生命的内涵了,于是顺理成章地,他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他不再恐惧;于是他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死”,他比之为“节日”。“死”不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了,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呢?
 二、亲情的抚慰:母子之间——至醇的真情
在课文节选部分里,地坛不再具有神秘性和象征意义,而转化为一般的环境与人的活动的场所与空间。这是首先应当弄清楚的事情。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看到那园中,在情调上仍然是写他在XX年内沉默的苦痛的心与事,仍未摆脱苦痛的表示。充满这一部分的是,作者的痛苦的回忆和他的不能回报母爱的复杂内心。但在写法上,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写出一个沉默的、默行的母亲。作者写他的母亲,写她的失神与呆呆地站在门口目送残疾的儿子出去,写她带着一颗焦灼的心如何大海捞针般地找寻她的儿子,写她的欲言又止的状态与复杂的内心。他写出了一个沉默而不张扬的母亲,一个舍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
    二是通过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思想。作者写母亲,写他自己的设想、回忆,内心的倔羞与痛苦悔恨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体悟,因而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共鸣。
三是文笔质朴动人。如设想母亲对“我”的牵念、担忧;又如写“我”到园中一连用了多个“又”字等等,让人在时间的流逝中有着一种物是人非、空幻无常的痛苦与感慨。当然,行文最后两段在痛苦之中,又有体察出母爱而表示出的感恩与久久的思念。
应当看到,这种思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在关乎“人生之路”的意义上的,因而一下子使人想到一切生物中为了种族、种类的生存与繁衍,母体是怎样地悲哀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使子体生存下采的悲壮、宏大的情形,因而读来格外地震撼人心。
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我们把作者所写的这种母爱放在历史与伦理的光环下去审视时,我们不由会大吃一惊。为什么?在传统孝道伦常中。子女应当为父母担忧,为父母的痛苦更加痛苦,甚至可以牺牲自己而使父母继续生活下去。这在鲁迅看来是极不人道的、极反人性的行为。知道了这一层,就会觉得那时生之累、活之苦,而人生的黯淡与焦灼了。在具体的行文上作者也有意地暗示了这一点。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