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出的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母亲究竟理解多少?“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作者说:“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找到的那条路。”如果我们带着极其“世俗”的念头,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里。在母子之爱的本然关系里,让子辈“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原因。作者说:“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母亲在作者的心中为生活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榜样与丰碑,而其他的一切所谓的期盼、要求,比如靠写作碰撞开一条路的想法等等都是虚而浮泛的。“活”下去的想法,是一个苦难的念头,它载负着深藏于民族心灵的沧桑、血与泪,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话题的真谛所在。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再次地“剥蚀”了功利、虚华与不实在东西,充分地抒写了人间最为真醇的情感。这种情感同样是“愈见苍幽”的,是“茂盛得自在坦荡”的。
(选自.9《语文教学通讯》有改动,作者:吴礼明)
三、美文荐读
1.荐读张海迪的《轮椅间的心灵对话——致作家史铁生》。
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陈村
轮椅间的心灵对话
——致作家史铁生
张海迪
好多年,我一直没有见过你,一次去北京开会,会议名单上有你的名字,而你没到会,但我有一种预感,总有一天我会见到你。几年后,在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见到了你。从前我甚至不知道你的模样。那天,我在餐厅一边吃饭,一边和朋友闲聊,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叫我的名字,声音轻轻的,但很浑厚。回过头,我看见了你,我一眼就知道那是你了——因为轮椅。
t•s,我不知道你第一次面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心情。我经历过很多次神经外科检查,从小就习惯了身边围满医生,看他们翻弄病历夹,听他们低声讨论我的病情。我烃有恐慌惧怕。我一开始就没有害怕,因为我那时还不懂得脊髓病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身体从系第二颗纽扣的地方就没有知觉了,永远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