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必修一

2019-11-12


    ② 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

      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③ 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敌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④ 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⑤ 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⑥ 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⑦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⑧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⑨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⑵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我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亲生体验来谈一下对此的认识。

     (补:有“志”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或许生命什么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只眼睛,或者失去一条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通过两个故事让他们对此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


四、总结

   实际上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我们从古文身上学到的是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品质。让我们明白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