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2019-09-24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 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 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 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 ”,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 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 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 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
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 。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 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 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
”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 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 也可加“于”)。
④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⑤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 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