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贾谊《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文章所选为第一篇。文章着重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出的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因此,文章意在劝谏汉文帝对人民要实行宽松的政策。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起到了加强论证力量的作用。同时,大量铺陈夸饰的语句,也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剖析:既,已经,在……以后。蒙,继承。因,沿袭。故业,即已有的基业。遗策,即前代的策略,前代的治国之道。此句的意思是:秦孝公去世以后,秦惠文王、武王、昭王相继继承了秦之基业,继续奉行前代争霸天下的策略。
“蒙故业,因遗策”,对仗工稳,言简意丰,表明秦孝公之后的几位君主一直在继续执行着秦孝公的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都在企图早日一统天下。同时,这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秦之强盛,非一日之功;秦之霸业,亦非一日之功。然而,二世却一日而亡,实在令人深思。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剖析:“取”“举”“割”“收”均为攻取、割据之义。作者以四个同义之词排出,避免了重复雷同,一方面使得语意显得更为丰厚,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变化多姿、生动活泼之感。南、西、东、北,均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汉中,巴、蜀,当属边远之地;膏腴、要害,当属难得之地。作者分别从南西东北四个方位一气列出那“边远之地”和“难得之地”,突出了秦国日益扩张、不断兼并的形势,表明了秦国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不断地走向强盛。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剖析:会盟,聚集在一起订立盟约。谋,即谋划、商议。弱,使动用法,使……弱小,这里是指使秦国削弱。
面对秦国的不断强大和日益扩张,各个诸侯国都感到了恐惧,便一起来谋划削弱强秦。然而,从下文可知,他们所谋划出的策略,只是各诸侯国人力、物力的临时组合,而并没有研究秦之所以强大的原因:用商鞅之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六国的如此治标不治本的举措,怎能奏效?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剖析:爱,爱惜,吝惜。致,招致,招纳。士,优秀的人才。此句的意思是:不吝惜珍奇的器物、贵重的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
用各种珍宝和大片肥饶之地作为代价,来招纳天下有才之士,这是六国为了对付秦国而采取的措施之一。为了对付强秦,为了招徕有才之士,以致连自己的珍宝、土地都不那么爱惜了。这种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许就有些荒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