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2019-09-24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 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 ”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 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 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 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 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②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 ,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 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 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 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 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 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