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长沙》教案
2019-09-24(2)《沁园春 雪》
本文为毛泽东的代表作,文章感物咏志,借景抒情,抒写了中国无产阶级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上阕写景,万里河山尽收眼底,描画出一幅壮阔雄奇的银装世界。移情于物,绘色状形,化静为动,于写景中洋溢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下阕咏史,数代帝王调至笔端。诗人以唯物史观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七句诗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俱往矣”三字分水截流,引出下文,热情地赞扬只有“今朝”勇于打碎旧世界的无产阶级才是“风流人物”,激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全诗立意精当,构思严谨,笔力遒劲,气盖千古,堪称词中“瑰宝”。
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组合法
1.意象
古人常把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统称之为“意”,把外在的题材统称之为“象”。换而言之,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以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善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的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趋明晰,由飘忽而定型,同时借助辞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辞藻还原为一个个囊庀螅寤崾说乃枷敫星椤t诖醋骱托郎凸讨校窃搴鸵庀螅槐硪焕铮餐8鹤沤涣魉枷敫星榈娜挝瘛r虼怂担允枰庀蟮姆治鍪墙舛烈黄髌返耐黄瓶凇?/span>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呢?
诗词用最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
2.组合法
依据上面的分析,组合法即将诗词中描绘景物或形象的词语和含义丰富的动词摘出来,参照作者的经历或写作背景,进行联想、想象的再组合,进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说明: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分析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类的诗词。
3.举例
[例1]《沁园春 长沙》
第一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
这首词作于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西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专修学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曾数度往返于此。毛泽东对长沙具有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生活感情,特别是近郊一带的风景区,不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而且由于一群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青年的登临吟赏,使它在革命史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更加给人深刻的印象。这首词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书写旧地重游、抚今追昔的激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