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长沙》教案
2019-09-24词以长沙为题,长沙是毛泽东的故乡,是中国工农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中心。毛泽东于19xx年来长沙,在第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水陆洲一带游览和游泳,并畅谈人生国事。
第二步:找出关键词句。
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它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第三步:组合再创造。
可以看出,本文背景的重点是: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了解这一背景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再联系,一个“看”字,一直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日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句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我们可以想像到,以天下为己任的作者怎能无动于衷?进入深沉的思索,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重大的历史抉择前,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当年,在水深流急的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驶如飞的船只都挡住了。“曾记否”,这是对同学的亲切的遥问,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后的落脚点,当是革命领导权问题。
小结:经过联想、分析、综合,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例2]毛泽东《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发展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毛泽东于2月在陕北清涧时,正逢一场大雪,心情格外愉快,挥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雪》。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商讨抗日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的问题。毛泽东在重庆遇到了二十年前在广州相识的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向毛泽东要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赠给他。柳和了一首,首先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和词,不久《新民报》发表了毛的词,引起各方人士的注视和反响。据说国民党还暗中组织写词高手,来填写“沁园春”词,可都没有能超过毛泽东这首词的。于是他们恼羞成怒,指使一些反动文人进行诽谤和攻击,但终于被赞扬这首词的正气给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