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两个场景(一个“面”上的,一个“点”上的为例)与学生分析《包身工》强烈的画面感和镜头感。
⑴ 包身工起床的忙乱场景。(“面”上的)
⑵ “芦柴棒”生病后遭受非人虐待的镜头。(“点”上的)
引导并明确“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⑴⑵用课件展示) 学生找出文中其它的“点面结合”的例子,领悟“点面结合”这种写作方法的魅力,感受文中由它带来的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 崭新的角度──用电影的视觉思维来带动学生听课的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积极自主的习得 “点面结合”这一直接讲授较为枯燥的知识。 四、组织讨论 各抒己见 10分钟 把全班分为四个组,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发言,总结归纳学生的见解。 表达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及自己对文中相关内容的个性化的见解(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让学生谈学习的体会,从而达到本课作为报告文学鉴赏课的目的。 五、重提责任 归纳总结
3分钟 总结:本文写于70年前,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距离,但是今天我们学完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既来自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来自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包身工残酷、野蛮的压迫和剥削,更来自于作者深入实地采访的那种勇敢。他在文章里所传达的那种社会责任感,那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劳动权利的尊重是穿越了时空的,这些情感是永恒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边倾听,一边感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引发学生思考,结束全文。 六、拓展应用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去观察工厂工人劳动的情景,运用今天所学的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篇周记。 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有一种收获感,印象更深刻。 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