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必修一

2019-08-23





一、唤起责任 导入课文 2分钟 同学们,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天下为公,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深,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越来越广泛,像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选举权、游行示威权等等,同时这些权利还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利,在法律上的含义是公民有做这件事的自由,也有不做这件事的自由,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70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中国工人却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甚至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去看看这些包身工到底过着怎样的非人的生活。 随着老师的思路逐渐进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回溯到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课。   二、比较阅读 领悟课文 10分钟 补充介绍报告文学相关知识,最后总结作者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让我们随着作者那摄影机般的眼睛,去感受他为我们记录下的包身工的生活状态:

问题:

1、根据所发的《包身工》简缩版(见附件),找出文章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并各自命名,说出他们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2、简缩版与原文的区别是什么?你觉得哪种版本更好?

  引导并明确本文的两条线索,确定新闻事实及新闻背景,同时演示课件相关内容。 点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作者及报告文学的特点。
步骤一:分两大组,各带着预习时的一个思考题快速阅读并比较原文,搜索有效信息,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步骤二:两大组各选一位同学回答,同时让学生找出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引导并确定原因。 以比较阅读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来感悟本文的结构,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   三、细部挖掘 鉴赏探究 15分钟 1、过渡:刚刚我们通过作者摄影机般的眼睛了解了包身工这一特殊的非人的生活状态和悲惨的遭遇。新闻事实就是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新闻背景就好比画外音,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组合,使这篇报告文学具有极强的视觉感,给我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下面让我们也来做一回新闻摄影师,走近夏衍为我们描写的新闻事实。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