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余所至 盖: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 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式判断句。)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 (同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
三、重点研读第三段
1、请生翻译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⑴ 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对于这件事”。
⑵ 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3、讨论:
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4、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⑴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
⑶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