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二首
2019-07-18明确: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师: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从此挥手一别,举目关河:浩淼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它给读者的感受,不仅是自然景色之暗淡,更充满着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明确: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活动,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明确:“酒”换为“梦”,反而削弱了离别之情。白日尚“执手相看泪眼”,入夜便恬然而入梦乡,岂不是白天是在逢场作戏?酒则不同。借酒浇愁,暂时麻醉。但一经复苏,愁情更让人柔肠寸断。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
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