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教案

时间:2025-04-05

柳永词二首 教案

13.柳永词二首                
 课文剖析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伫立高楼倚着栏杆,和风细细,极目远望春愁无际,黯黯暮霭自天边涌起。伫:久立。危楼:高楼。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写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形象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夕阳斜照里,青青草色映着烟霞的光彩,凭阑无语,谁能领会我的心意?“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查看全文

柳永词二首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⒉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
教学
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培养有感情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当前的高一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有这样的特点:⑴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⑵本文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步了解了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并且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但缺乏对诗词语言的体验能力;⑶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⑷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