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
2019-04-124.童年家庭教育
梁启超从小就在祖父和父母身边接受教育,而以接受祖父的教育最多。幼时,晚上总是睡在祖父的床上。他所受的家庭教育,除了语文和书法的功底以及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外,在品德修养上,也被严格要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勤俭朴实的教育。在这方面,梁启超的祖父和父母是既言传又身教。他家十世务农,至其祖父时乃变为耕读之家,仍以劳动为美德。他在考中秀才之后,仍被要求参加农业劳动。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并不是整天关在房子里读书。有一次,他不想下地劳动,父亲便批评他说:“你看看,你还像个正常的孩子吗?”这种批评,给少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每当想到父亲这一训斥,就鞭策自己努力向上,保持勤俭朴素的家风。他后来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论述,许多都是童年时在农村参加劳动的体验与认识。由于祖父与父亲只充当私塾的教师,他家在村里不算富裕,住的房子也不比别人家的大。
其次是爱国、救国的教育。在新会县的南端,属于西江水系的江门水道和潭江的出海处,有一个如同珠江口虎门那样形势的崖门。茶坑在新会县的中心,崖门北距茶坑约30千米(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说茶坑“距崖山七里强”,这可能是他童年时的印象,不很准确,后来许多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学者,由于没有前往实地考察,也就援引这一说法)。梁启超的高祖毅轩之墓,就在崖门北面不远的崖山上。崖门,也是十三世纪南宋末代皇帝赵日丙和丞相陆秀夫殉国的地方,又是南宋失国时,水师与元军最后激战遭到覆灭的古战场。每年清明祭扫时,梁家乘船前往。水路往返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南宋亡国时,抗元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英勇抗敌的故事,讲述当年陆秀夫如何背着皇上投海殉国的情景。当然,还会讲到岳飞、文天祥等许多英雄豪杰的事迹。
据《曼殊室戊辰笔记》记载,梁启超六岁以后受其祖父的户外教育情况:“吾乡有一庙宇,中藏古画四十八幅……写历史上二十四忠臣、二十四孝子之故事。……每年灯节辄悬之以供众览。……上元佳节,祖父每携诸孙入庙,指点而示之曰:‘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这些民族英雄们,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岁月里,所表现出来的矢志抗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后来,梁启超一生的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多变,但他的爱国、救国的思想始终未变。这一点,不能不承认和他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再次,是忠厚仁慈的教育。梁启超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严格的。若言行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祖父和父母的批评。为人要忠实,对人要仁慈厚道,这是家庭对梁启超一贯的教育。除祖父和父亲外,母亲赵氏的教育对梁启超后来的立身处世也有极大的影响。据他自己在《我之为童子时》一文中,回忆幼时母亲对他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他说:我家的教育,任何过错都可以原谅,唯独说谎,则不可饶恕。我六岁时,已记不起因为什么事,说了句谎话,不久即被我母亲发觉。晚饭后,母亲唤我进房,严厉地盘问我说谎的情况和原因。母亲气得脸色苍白,把我翻倒在膝前,用力鞭打我十几下。可怜我幼嫩的身躯,自出母胎以来,从未受过如此苦楚。鞭打之后,母亲责教我说:你若再说谎,将来就会成为盗贼,成为乞丐。人为什么说谎?或者是因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自己做了,害怕别人责备不应该做,便谎言自己没有做;或者必须做、应该做的事,而自己不愿做,但又害怕别人责备自己应做而不做,便谎言自己已经做了。这对说谎的人来说,明知它的过错而故意犯之,不仅是明知故犯,而且自欺欺人,以为有什么好处。这种行为与盗贼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可是,欺骗了别人,最终都会被人知道,将来人人都会指着他说,这是个爱说谎的人。从此,再也没有人去相信他了。既然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人,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