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案

2019-03-26

陆游 (1125 — 1210)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 ( 今浙江绍兴 ) 人。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振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大多数是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的。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 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 5 年,是一个 62 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乎,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2) 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七律。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刀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上一句是说自己早年不知世事的艰辛,其实主要是指他料想不到抗金复国的历程竟是如此的艰难。这种艰难不仅是来自侵略者的凶残•,更是缘于统治者的妥协和投降派的阻挠、破坏。正因为他不知道“世事艰”,所以那时候的他,雄心勃勃,豪情满怀, “北望中原气如山”,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两句既含有自己不谙世事、爱国之志被亵渎的辛酸不平,也隐讽妥协投降的宋王朝。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瓜洲,即瓜洲镇,在今江苏扬州市南长江滨,与镇江斜相对峙,是江防要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洲,准备由此渡江,宋将虞允文率部和当地人民共同抗击,完颜亮溃败,后被部下所杀。上句即是写此。下句是写作者人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并在大散关一带与金兵激战的经历。这两句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感慨当前的处境和时局,昂扬的情调转入深沉的忧愤。
“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两句意思是说,年轻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来期待自己,如今鬓发斑白,愿望竟然落空。 “空自许”三个字很沉痛,既感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已老,又对统治者无心救亡,使广大人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企盼一再落空无比愤慨 ! 年轻时以“塞上长城”自许的豪气,和现今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爱国情怀,都归结为一个“空”字,即一切成空,是多么令人无奈和悲痛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是说,诸葛亮以他那篇著名的 ( 出师表》,表明他矢志北伐、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意志和豪气,千百年来谁能与之相比呢 ! 言下之意,是说当今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矢志北伐的人了,一代的爱国者都被埋没沉沦了。作者借用历史典故,暗讽宋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如此,北伐复国自然是一句空话。诗句含蓄、委婉而又见悲愤和不满。
(3) 精华鉴赏。
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奋发,后四句幽愤哀伤,情绪有起有伏,充满苍凉沉郁的情调,很有感人的力量。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