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案

2019-03-26
18.
1. 文本全解
虞 美人
( 明•杨慎《升庵词话》 )
(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李煜 (937 — 978) ,字重光,南唐最启—一个国君,习称李后主,在位 15 年。
975 年宋军攻破南唐首都金陵 ( 今南京 ) ,他被俘北上,囚居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三年,
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毒死。
李煜工书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他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虞美人》写于李后主被俘将死的前夕,是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2) 基本解读。
“春花秋月几时了 ? ”词作一开始,便是对人生厌倦的慨叹: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但作为阶下囚的作者,苦难悲愁,度日如年,对此根本就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反而怨问何时何日才是了结。
“往事知多少 ! ”这一句是自问。作为一个显赫的君主,沦落到如此不堪,究竟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 ? “知”是知道明白之意,含有反省的味道。李煜在位时,日日纵情声色,欢歌宴舞,不理朝政,大臣潘佑、李平曾直言进谏,竟被杀害。因朝政荒废,国势日衰,以致国破家亡,身陷囹圄。回过头来看这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历程,虽有自悔之意,但已经回天乏力,只能徒添悲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句是写他囚居小楼,深夜难眠,东风吹进小楼,更引起他的故国之思。 “又”表明多次, “东风”是指春风,春风又吹,一是说又一个春天到来,囚徒的生活已经多年;二是说在这小楼上,他常常在春风的吹拂中彻夜难寝,思念故国。故国在明月之下,恐怕已经残破得不堪回首,怎不教人悲愁万分呢 !
过片之后的“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就是具体写不堪回首的“故国”:那些华丽高大的宫殿大概还在,但它的颜色想必已经陈旧,当年那些年轻漂亮的宫女,也已经容貌憔悴,老了红颜。物是人非,朱颜不再,既有江山易主的哀痛,也有时光流逝的忧伤,这种哀痛忧伤,凝成了最后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扛春水向东流 ! ”词以一问一答结束。 “君”是自指,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以滔滔不绝的江水比喻无穷无尽的忧愁,非常贴切、含蓄,是一个千古名句。
(3) 精华鉴赏。
①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虽然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非常真诚,感触真切,读采令人顿生唏嘘。前人说李煜词是“血泪之歌”、 “一字一珠”,本词堪称代表。
②比喻贴切生动,也是本词艺术上的一大成功。末两句以“一江春水”为喻,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形象化、具体化,而且高度概括,取得极好的艺术效果,从而使之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书 愤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