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案(通用8篇)
《诗词三首》教案 篇1
诗词三首 教案
教学目标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人写诗填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诗言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往往会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仕途失意、朋友送别、感物伤怀、儿女情长等等,都能在诗词中寻觅到它们的影子。今天我们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看看诗人抒发了那时那地怎样的情怀,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抒发的。
二、学生展示
三个同学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作家作品简介、生字词的理解、自己的困惑等)
三、相互交流
学生根据同学的预习成果相互交流、补充、释疑,做好相关的笔记,并小声朗读诗词。
四、朗读诗词
三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五、问题探究
我们知道,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必须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请大家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探讨把握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虞美人》写于李后住被俘将死的前夕,使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诗词三首》教案(精选4篇)
《诗词三首》教案 篇1
18.
1. 文本全解
虞 美人
( 明•杨慎《升庵词话》 )
(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李煜 (937 — 978) ,字重光,南唐最启—一个国君,习称李后主,在位 15 年。
975 年宋军攻破南唐首都金陵 ( 今南京 ) ,他被俘北上,囚居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三年,
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毒死。
李煜工书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他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虞美人》写于李后主被俘将死的前夕,是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2) 基本解读。
“春花秋月几时了 ? ”词作一开始,便是对人生厌倦的慨叹: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但作为阶下囚的作者,苦难悲愁,度日如年,对此根本就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反而怨问何时何日才是了结。
“往事知多少 ! ”这一句是自问。作为一个显赫的君主,沦落到如此不堪,究竟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 ? “知”是知道明白之意,含有反省的味道。李煜在位时,日日纵情声色,欢歌宴舞,不理朝政,大臣潘佑、李平曾直言进谏,竟被杀害。因朝政荒废,国势日衰,以致国破家亡,身陷囹圄。回过头来看这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历程,虽有自悔之意,但已经回天乏力,只能徒添悲愁。
诗词三首 教案(通用7篇)
诗词三首 教案 篇1
诗词三首 教案
教学目标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人写诗填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诗言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往往会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仕途失意、朋友送别、感物伤怀、儿女情长等等,都能在诗词中寻觅到它们的影子。今天我们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看看诗人抒发了那时那地怎样的情怀,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抒发的。
二、学生展示
三个同学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作家作品简介、生字词的理解、自己的困惑等)
三、相互交流
学生根据同学的预习成果相互交流、补充、释疑,做好相关的笔记,并小声朗读诗词。
四、朗读诗词
三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五、问题探究
我们知道,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必须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请大家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探讨把握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虞美人》写于李后住被俘将死的前夕,使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诗词三首 教案
诗词三首 教案
教学目标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人写诗填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诗言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往往会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仕途失意、朋友送别、感物伤怀、儿女情长等等,都能在诗词中寻觅到它们的影子。今天我们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看看诗人抒发了那时那地怎样的情怀,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抒发的。
二、学生展示
三个同学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作家作品简介、生字词的理解、自己的困惑等)
三、相互交流
学生根据同学的预习成果相互交流、补充、释疑,做好相关的笔记,并小声朗读诗词。
四、朗读诗词
三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五、问题探究
我们知道,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必须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请大家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探讨把握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虞美人》写于李后住被俘将死的前夕,使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诗词三首教案
18.
1. 文本全解
虞 美人
( 明•杨慎《升庵词话》 )
(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李煜 (937 — 978) ,字重光,南唐最启—一个国君,习称李后主,在位 15 年。
975 年宋军攻破南唐首都金陵 ( 今南京 ) ,他被俘北上,囚居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三年,
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毒死。
李煜工书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他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虞美人》写于李后主被俘将死的前夕,是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2) 基本解读。
“春花秋月几时了 ? ”词作一开始,便是对人生厌倦的慨叹: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但作为阶下囚的作者,苦难悲愁,度日如年,对此根本就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反而怨问何时何日才是了结。
“往事知多少 ! ”这一句是自问。作为一个显赫的君主,沦落到如此不堪,究竟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 ? “知”是知道明白之意,含有反省的味道。李煜在位时,日日纵情声色,欢歌宴舞,不理朝政,大臣潘佑、李平曾直言进谏,竟被杀害。因朝政荒废,国势日衰,以致国破家亡,身陷囹圄。回过头来看这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历程,虽有自悔之意,但已经回天乏力,只能徒添悲愁。
古代诗词三首(精选4篇)
古代诗词三首 篇1
一、重点提示学习目标:1、领会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的艺术特点3、体味语言的精练知识点:1、《木兰诗》与《乐府诗集》:北朝民歌大多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曲,《木兰诗》是长篇叙事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文学史上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中的“双璧”。2、白居易的“讽喻诗”:白居易诗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最重视的讽喻诗,这些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观刈麦》也是一首叙事诗。3、爱国诗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抗金英雄。4、《木兰诗》主要内容:本诗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开篇写木兰无心织布,造成悬念。接着写木兰辞别父母,既描写了宿营地夜晚空寂荒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又表现了木兰思念家乡的细腻的少女情怀。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作战文章略写,凯旋后,她不慕功名利禄,辞官还乡,表现了对家乡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回家后,家中一片欢乐。恢复女儿身的木兰出门看伙伴,用伙伴们的惊叹来衬托木兰的机智,形成喜剧的结局。最后以双兔比喻,对木兰作了讴歌和赞美。5、《观刈麦》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开头四句交待小麦成熟的季节,引出下面麦收的忙碌和辛苦,“足蒸……”四句实写割麦场景,并对心理加以刻画。接着写了一位拾麦者,这就令人思考沉重的社会现实。末六句将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触景生情,感到惭愧,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6、《破阵子》主要内容: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经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可是他仍不忘战斗生涯,不忘为国捐躯。“梦回”以下描写的战争场面不过是他旧梦重圆,“秋”既写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气氛。“马作”句形成激烈的战争场面,但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到现实中,末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上下贯通,一气呵成,所写的悲与壮、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