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2019-03-06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
2、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悟平凡人物之间的至真至纯的关爱之情
说明:
作为世界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优秀的作品,本文有很多方面值得学生去学习。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构思就象灵魂一样贯穿于始终,而本文在构思方面尤其出色,所以把握文章的构思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在艰苦的环境下人与人的相濡以沫可贵友情同样是作为我们学生来说难得的情感体验,在提倡永怀感恩之心的今天让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付出、体会别人的好 同样很重要。

教学重点:从曲折的情节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体会人间温情。
教学难点: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巧妙的构思。
说明:
能从曲折的情节中把握主题、体会人间温情是本文的重点。同时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作者如何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效果也是很值得学生探究的。探寻的过程和方法要比得出结论本身重要得多,所以要强调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引导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同时可以设计一些举一反三的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从前两个单元的主题-----关于生命与体验美好感情入手,引出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互相扶助。 回忆,思索 引发学生关于“关爱”的情感体验
概括情节
整体把握 预习情况检查:请同学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结合预习与理解,概括性述说主要情节 整体上把握,
主旨探究及人物分析

 1、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着怎样的内涵?

2、老贝尔曼为什么冒着生命的危险去画这片叶子?

3教师小结 1、分别从琼珊和贝尔曼两个角度来阐述最后的叶子对于他们的意义。

2、对贝尔曼出发点进行思考,并到文章中去寻找依据。得出结论:他的善良,对朋友的关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促使他去完成了这幅杰作。 直奔主题。对叶子内涵的思索使文章主题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同学的面前。

对贝尔曼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体会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
文章构思把握及练笔 1、小说的结局是出人意料的,你猜到这样的一个结局了吗?说出你的根据。教师适当总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关于老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场景在文中是缺失的,请同学帮助作者描写这一段文字。(150左右)

3、可以把你的描写加如到文章当中吗?为什么? 1、小组交流,表达自己看法。初看可能感觉意想不到,回头再看却觉得有章可循,即找到前面隐藏的伏笔与铺垫。

2、对老贝尔曼进行心理描写以及对当时场面进行描写。

3一方面自己的语言风格和作者不同,另一方面如果在文章中加进了这个场面的描写就使文章失去了悬念,在表达效果上将大打折扣。 通过此问题来解决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

结合具体情境的小练笔。同时也可加深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把握。

使学生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体会设置悬念的妙处。
布置作业:  1、重读课文,体会真情
2、课下自主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
 自主阅读。 拓展阅读体验,增强积累。
思路点拨
本文另外可从人物分析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人物形象分析贯穿整个过程,由对主人公做法的探讨来展示主题。同时可以品位文章语言风格。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