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
2019-03-06
五、赏析课文的画面美(绘画美)教师提示: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请交流较好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并作必要的点拨,提示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学生明确:“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幅画面描绘了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思,“小屋”使本来静止的大背景充满了“生气”和“情调”,寂寞的山上增添了如此灵巧、如此灵秀、如此迷人的点缀,怎能不令人驻足品味?“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一幅近景的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挨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小屋在绿树怀抱中,显得别致小巧。然后定格在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大树仿佛是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护卫着一位矜持而知书达礼的女子,使画面平添了人文品位。“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是一幅远景特写镜头。小屋如鸟似蝶,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如在自由翱翔一般。“有形的围墙围住了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我们叫它云或霞。”这是一幅庭院风光图。有形的院落花团锦簇,无形的院落晚霞缤纷,天上人间,有一个自由、舒畅的文人雅士生活在其中。“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是一幅多么柔静、宁谧的画面,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沐浴在晨曦和暮霭中,是多么恬适、惬意,引人遐思迩想。“花蕊”这一奇特的比喻,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是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青山、绿树隐入夜幕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仙境中一般。小屋成为远离人间的烟雾迷蒙、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成了“雾失楼台”的仙境。教师总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