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 罗兰(节选)

2019-03-01

罗兰的第一期创作全是剧本,其中多数取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史实,有1895年完稿的《圣路易》,1898年完稿的《哀尔帝》、《群狼》,1899年完稿的《理性的胜利》,19xx年完稿的《丹东》,19xx年完稿的《7月14日》等,这些剧本在那个年代很少能在刊物上发表,上演的机会更少,因此遭到家人,尤其是出身名门的夫人(语言学专家伯雷亚教授的女儿)的反对,最终导致19xx年5月两人的离婚。9年共同生活的结束是罗兰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决心脱离上流社会,到文学艺术中间去寻找归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文主义。他在20世纪头一个XX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xx年的《贝多芬传》,19xx年的《米开朗基罗传》,19xx年的《托尔斯泰传》。
从19xx年到19xx年的XX年中,罗兰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利用执教之余的假期写成的。这部作品欲与诗意,描述一位很有创造才能的艺术家所面临的一连串危机。这位德国血统的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即使在逆境中也不甘屈服。作品表现的深刻主题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罗兰艺术和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奠定了他的大文豪地位。19xx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
19xx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瑞士度假的罗曼•罗兰和母亲一起决定定居日内瓦,参加了设在瑞士国际红十字会的“战俘通讯处”的工作,义务服务了9个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多次写文章反对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最著名的是19xx年9月刊登在《日内瓦日报》上的《超乎混战之上》和同年12月发表的《打倒偶像,解放灵魂》二文。
19xx年,瑞典学院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人道主义作家,罗兰把奖金全部赠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将感到幸福”。由于战争,颁奖典礼没有举行。为了表示谢忱,罗兰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稿赠送给了瑞典学院。虽然这部体积庞大的稿子今天存放于二次大战后落成的巴黎“罗曼•罗兰纪念馆”,但它的所有权仍属于瑞典学院。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罗兰对此表示拥护和同情,宣称布尔什维克从事的是“宏伟的社会事件”,1918年10月,苏联科学院聘请他为科学院院士。
从19xx年至1938年这24年中,罗兰一直隐居于日内瓦湖畔的一个小镇上,不辍写作,从1922年至1933年,他创作了继《约翰•克利斯朵夫》后又一部多卷本(7卷)长篇小说《母与子》(又译《欣慰的灵魂》)。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点,着重刻画了安乃德母子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成长过程。20年代,他研究了印度的甘地主义,于1924年发表《甘地传》,向西方解释印度的神秘哲学。
1935年,罗兰访问苏联,受到斯大林的两次接见,并下榻于高尔基家。他的作品,他在创办国际性刊物《欧罗巴》(1923年)中的作用以及他的苏联之行,使它称为“左派”领导人。他还当选了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是1932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和平大会的执行主席之一。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