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二)

2019-03-01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象征的有关知识。
导语设计
播放持油纸伞幻灯片,导入新课。
文本解读
信息筛选
本诗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1.雨巷。作者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纸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暮春,寂寥的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撑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能力提升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黑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恼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离开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合作探究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明确: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拓展探究
1.本诗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课外搜集材料,对本诗的象征主义特点进行探究。
明确: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