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二)

2019-03-01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比“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的想象。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形象。《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探究《雨巷》的音节特色。
明确:(1)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有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也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压韵。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节押“ang”二到三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服务的。
(3)《雨巷》不但使用“ang”的韵尾,而且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加深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凄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