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二)
2019-03-0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诗中主要意象的分析和音节特色的探究,深切体会到了这首诗的含蓄美、画面美和音乐美。
作业设计
1.优秀的篇章总有较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这首诗在音节上灵动变化而又富有生命力,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给人以音乐的享受。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注意它的节拍、韵脚和词句的排列形式。并从诗中选一节,进行朗诵比赛,并谈谈获得了怎样独特的审美快感。
2.把握一首诗,要从意象着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雨巷》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朦胧,为了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作者采用了哪些意象?
板书设计
意象(雨巷 油纸伞 丁香)→象征(理想)
设计方案(二)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再别康桥》,侧重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2.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诗派便是其中之一。以诗歌奉献于个人理想的个人主义诗人徐志摩就是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再别康桥》。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徐志摩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回国。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1922)、《康桥再会罢》(1922)、《康河晚照即景》(1923),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2.基础积累
识记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ɡ) 长篙(ɡ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