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二)
2019-03-01信息筛选
1.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ɑi”“ɑnɡ”“ɑo”“onɡ”“e”“ɑo”“ɑi”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
2.学生三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明确: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解说:反复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以上通过三次朗读,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同时也为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
明确: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
第五节:写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第七节:呼应开头。
合作探究
1.提问并讨论:第二、三、四、五节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层次是怎样的?从整体上看诗人的情感特点是什么?
明确:首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的心情,视金柳为新娘,康桥魅力无穷;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人与康桥柔波融为一体;再次,写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欢快放歌。四节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总的来说,此时诗人的心情该是兴奋而热烈的。
2.提问:诗中写道“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阅读一、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写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又是凄婉而哀伤的。
3.学生讨论:上述诗人的感情反差是怎样造成的?这种反差又说明了什么?
出示投影:
徐志摩是个至性至情之人。他的至性至情就融化在他一生对于“爱、自由、美”的顽强不悔的追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是位纯情的理想主义者,“爱、自由、美”是他人生理想的全部内涵。(霍秀全《理想主义的深情告白》)
1921年春,徐志摩横跨英吉利海峡到康桥是为了师从哲学家罗素,虽未能如愿,但罗素的思想对其影响确实很大。罗素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我的信仰》)徐志摩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人是自然的产儿,就好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这是极肤浅的道理,当然。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徐志摩在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的同时也在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他曾希望中国也能生一个像西方资本主义那样的宁馨儿,渴望祖国也能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但事与愿违,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不可能实现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