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2018-11-10

18.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荆轲壮烈牺牲。

最后这一自然段是尾声:秦王惊魂未定。

情节曲折有效

一、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二、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三、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四、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五、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六、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

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

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

5.荆轲迟发缘由。

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

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

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

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

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

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

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

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

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

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

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节选自《战国策·燕刺》中的一篇深受人们喜爱的名篇。本文反映的事件是重大的,文字十分精炼生动,情节发展波澜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通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始末,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秦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本文从荆轲将入秦作准备工作写起,接着写他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启程赴秦,及至到秦国后巧用“打开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最后记叙了刺秦王的壮烈举动及其惊心动魄的场面。对这一复杂的事件,作者不但写得精彩、生动,而且文字十分洗练,有很强的感染力。

5/10